地球的另一端,有两颗明珠永远在茫茫西太平洋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中岛国新西兰除了拥有世界上最蓝的天空、没有污染的湖水和常年不化的冰山外,更因为在葡萄农、种植学家、本土和海外酿酒师共同努力下,近十几年新西兰葡萄酒屡屡获得世界大奖;其中尤以Marlborough 出产的长相思成为葡萄酒世界一个典范,就如人们提及赤霞珠美乐混合就想到波尔多一样。
纵观新西兰产酒历史,如同翻开一本悲情小说,充满曲折与泪水。从1819年英国传教士Samuel Marsden 在北岛顶端Kerikeri种植第一块葡萄园(共计100种葡萄品种)起到现在,这种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葡萄已经在新西兰这片土地上落户近190年。但这个国家第一支葡萄酒却是等了十几年,由另一个英国人James Busby在北岛Waitangi酿出。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晚期,Jean Baptiste Pompallier 主教带来法国葡萄品种,依照法国古老传统,教士们负责种植和酿造做礼拜所用的葡萄酒--这些地方同时也成为现在9大产区之一Hawke’s Bay和Gisborne的前身。时间在第一批移民的奋斗中流淌,1880年,西班牙移民酿酒师Joseph Soler在墨尔本国际展览上赢得6个奖项;1886年他又在伦敦获得大奖。新西兰本土出产的葡萄酒开始受到他们亲戚--英国人的喜欢。
在整个葡萄酒发展史上,有一个人和一件事不得不提:出生在克罗地亚的澳洲种植学家Romeo Bragato和1908年颁布的“禁酒”令。前者不仅为政府提供积极的葡萄种植报告,还就如何选择葡萄品种和土壤出书以指导农民,由此促使新一轮种植,并且在1902年发现根瘤蚜,同时引入抗根瘤蚜的砧木和新品种,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多少人听从,造成无数葡萄园被毁。后者严重影响整个国家的葡萄酒行业。直到1919年废除“禁酒”令,新西兰葡萄酒业开始再次发展。20世纪60、70年代,有关销售葡萄酒的法律继续放宽,葡萄酒产业迎来了繁荣。在这一历史时段,新西兰葡萄酒界开始出现一些名字,他们成为现在整个产业代表,被世界葡萄酒爱好者推崇。譬如,George Fistonich在1961年建立的Villa Maria,1974年Michael Morris和John Buck成立的Te Mata等。
就像所有事情的发展都要有个度,不然很有可能会物极必反。上世纪80年代是新西兰葡萄酒行业的梦魇10年:过度的生产造成国内需求过剩,不可避免的展开猛烈价格战。各个酒厂渐渐学会符合经济原理生产并提高质量,以开拓海外市场。而政府更在1986年时补贴每公顷纽币6,175(折合人民币35,197)给葡萄农,好让他们拔除过剩的葡萄株。1989年,葡萄酒开始允许在超级市场和杂货店销售。现在任何一个人想买新西兰葡萄酒只要去超级市场或杂货店就可以买到满意的酒。
经过很多年的努力,葡萄酒成为新西兰继奶制品,羊毛制品后另一个著名农产品。
沁可馥(金.凯福)马尔堡长相思白葡萄酒(kim Crawford Marlborough Sauvignon Blanc)
酒圈: ¥
会员:¥¥188元
鹦鹉螺庄园马尔堡白苏维翁干白葡萄酒(Nautilus Marlborough Sauvignon Blanc)
酒圈: ¥
会员:¥¥269元
鹦鹉螺庄园马尔堡黑皮诺干红葡萄酒(Nautilus Marlborough Pinot Noir)
酒圈: ¥
会员:¥¥399元
烟雾之河马尔堡白苏维翁干白葡萄酒(Opawa Marlborough Sauvignon Blanc)
酒圈: ¥
会员:¥¥198元
烟雾之河马尔堡黑皮诺干红葡萄酒(Opawa Marlborough Pinot Noir)
酒圈: ¥
会员:¥¥2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