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心血管疾病控制系统——“莫尼卡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法国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其它西方国家,尤其是比英国人和美国人要低得多,其标准人群(35~64岁)中冠心病的死亡率男性约为英国的1/2,为美国的1/4;女性约为英国的1/3,为美国的1/4。
法国人的饮食中动物性脂肪含量高,胆固醇摄入量大,而且法国人吸烟嗜酒成性。1970年,法国人均葡萄酒的消费量为108升,相当于平均每天要喝300毫升,这还是按总人口计算的平均值,如果不把儿童计算在内,数字将更大。法国人的人均葡萄酒饮用量居世界首位,由此似乎可以认为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因素,法国人应该是一个有健康危险的群体。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进一步研究表明,比起那些正常饮食中不包括葡萄酒的人来说,进餐中饮用葡萄酒的法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低。这就是所谓的“法兰西怪事”(The French Paradox)。
“法兰西怪事”引出的结论是:法国人与英国人和美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相同,显著区别是,英国人爱喝一种叫威士忌的蒸馏烈性酒;美国人则爱喝啤酒,人均啤酒消费量居世界首位;法国人则钟情于可口好喝、并带有浪漫色彩的葡萄酒。显然,差别和起作用的都是葡萄酒。
美国政府于1995年6月将《葡萄酒的保健效果》研究课题列人200万美元的国家预算。各国政府历来都是指责过量饮酒的危害,而由政府出资将酒的正面效果作研究课题则是从未有过的。
在美国短短的二百年历史上,就有过长达13年的政府禁酒。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斯特德法”,明令禁酒,只允许少量的葡萄酒供“医疗和宗教使用”。直到1933年1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后,才废除了禁酒令。时间的流逝,不仅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也会改变政府的行为。在美国政府出资研究葡萄酒的保健效果后,英国政府也提出要提高推荐饮酒量的上限。世界上开始承认适量饮用葡萄酒的保健功能。
大量病理学研究资料表明,适量饮酒能降低死亡率和心脏病的危险。1992年5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26卷第21期)上撰文,认为适量饮用葡萄酒是减少心脏病的九种科学方法之一。1995年 Griffith报告他的研究结果,认为每天摄取酒精10~30克,可降低死亡率20~80%,平均可降低5O%。日本于1995年发表了一项以5139名男性医生为对象,历时12年的跟综调查结果,发现每天摄取27克以下酒精的人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戒酒者或者从来不饮酒的人。美国的医生们干脆成立了“葡萄酒医疗之友俱乐部”。大家都知道,医生和会计师都是非常理性的社会阶层,不是凭感情和冲动行事的,总没有听说过医生们成立过“香烟医疗之友俱乐部”,“牛羊肉医疗之友俱乐部”吧, 由此可见葡萄酒的保健效果得到了美国医生们的普遍认同。
事实上,医学研究已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适量饮用葡萄酒具有良好的预防性疗效,特别是在减少冠状动脉疾病方面尤为显著。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目前已经破解了法兰西怪事之谜,即葡萄酒中含有可抗癌的抗氧化剂—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这种化合物可以使抗癌疗法(如化疗)中能够保护癌细胞的蛋白质失去活性。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叫做NF-卡巴粒B的蛋白质能够使肿瘤细胞即使在化疗中也可以存活下来,如果将NF-卡巴粒B抑制,则癌细胞便可在化疗过程中被彻底杀死。而白藜芦醇正是通过使NF-卡巴粒B这种癌基因丧失活性而达到抗癌的效果的。发现白藜芦醇的作用机理,对人类将它开发成抗癌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前,研究人员发现白藜芦醇可以防止细胞癌变并阻止恶性肿瘤扩散。白藜芦醇还可抑制细胞发炎。而细胞发炎与关节炎和其他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