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生水起的酒水市场上,葡萄酒显得安静了许多,没有白酒的纷争和浮躁,不像黄酒那样深受区域羁绊的困扰,也缺少啤酒圈地建厂的火拼,虽然也曾爆出诸如“洋垃圾”、“年份酒”“民权葡萄酒质量”等问题带来的讨论和反思。但从市场角度上看,终归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宛如长夜里的一炉木炭,不温不火,就那么静静地燃烧着。然而,忽如一日,浏览报刊,会经常看到有关国外葡萄酒的资讯和新闻;打开电视,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的广告带着浓重的异域色彩悄悄出现;走进商超,中外葡萄酒品牌扑面而来,琳琅满目;就连杂志接发稿件的邮箱里,也时常会收到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驻华使馆的葡萄酒信息;这一切仿佛都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国外葡萄酒又来了!
于是,平静的葡萄酒市场出现了些许不安和躁动,有人惊呼“狼来了”,有人预测“中外葡萄酒将爆发价格战”,也有人出招“应对国外葡萄酒攻防策略”。一时间,国内葡萄酒市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副大战将至,人人自卫,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惶恐样子。
事实上,当业界惊畏洋葡萄酒抢滩中国From EMKT.com.cn市场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份理智,对中国市场的总体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更应该正确理解竞争与融合的关系。
我国葡萄酒的总体情况是,2006年总产量49.51万千升,比上年度增长18.10%;销售收入129.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5.04%;税金总额16.14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9.72%,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3.53亿元,同比增长19.63%。随着长城、张裕、王朝等骨干企业品牌影响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葡萄酒企业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从消费市场角度看,我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人均每年葡萄酒消费量约0.35升,是中国四大酒水消费水平最低的酒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5升的7.8%,与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2.2升)也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葡萄酒市场景气指数还将进一步上升,有数据表明,2006年末我国总人口是13.14亿,城镇居民的年人均消费水平是11759元,2006年我国GDP增长10.7%,2007年一季度GDP增长高达11.1%,食品类CPI消费指数也不断攀升,同比增长了6.2%,这都预示着一个新的消费时代的来临。因此可以说,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
虽然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到14%,综合税率由85.9%下降到48.2%;进口散装葡萄酒关税从43%下降到20%,综合税率从 85.9%下降到56%。但是,进口关税的降低,一方面激活了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必将带给我们国外葡萄酒企业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工艺、科学的种植模式以及丰富的葡萄酒文化,从而通过竞争加速我国与世界水平的接轨和融合,提升我国葡萄酒企业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