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很娇贵,需要较稳定的温度(11-12°C)和湿度(60-70%),避光、免震的环境。温度过高可加速葡萄酒的老化,使葡萄酒失去原有的香气和变得口感粗糙;干燥、日照和震动可导致葡萄酒的氧化、分解和变味。长久储藏葡萄酒的确比较麻烦,但只有解决了存酒问题,才可以没有顾虑的购买和收藏自己中意的美酒。
对于不少葡萄酒爱好者来说,如何正确储存葡萄酒是件大事。
1.传统的藏酒离不开酒窖。
除了极少数靠山的居所能有山洞存酒的独特优势外,大多数的传统酒窖位于地下,可大可小,看个人的能力和爱好。这些地窖不仅有着冬暖夏凉的功能,还有避光和不受外界干扰的优点,是藏酒的理想处所。不过,随着19世纪初家用电冰箱的发明和普及,酒冰箱也应运而生,大小不等的酒冰箱不仅便于移动和安放,而且有着恒温恒湿、便于维护和管理的特点,使更多的葡萄酒爱好者圆了收藏葡萄酒的梦想。所以,酒冰箱以飞快的速度普及,似乎有着取代传统酒窖的攻势。当然,有着制冷和温度控制的酒窖也随之出现,但这种酒窖说白了就是个超大型的酒冰箱,并不是这里谈及的传统意义上的酒窖。
酒冰箱的攻势凌厉,但推崇传统酒窖的收藏者仍不乏其人,有些还是世界上著名的葡萄酒品尝家或专家。比如,著名的英国品酒师史普瑞先生(Steven Spurrier)就认为,虽然传统酒窖可能随四季有些温度变化(冬天会降低到7-9℃、夏天会上升到16-18℃左右),但这变化极其缓慢,不仅不会对存酒造成损害,反而对存酒有利,使葡萄酒有着自然的成熟过程。他认为恒温的酒冰箱会限制葡萄酒的转化,造成葡萄酒处于“昏迷”状态。史普瑞先生的观点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支持,比如著名的葡萄酒教育和评论家约翰逊先生(Hugh Johnson)也撰文指出以他多年的经历和经验,没有发现传统酒窖里的藏酒有何不妥或异样,他甚至指出如果不超过摄氏21度,葡萄酒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损伤。而存酒温度短时间内经常剧烈波动和变化才是不妥的,会严重影响葡萄酒的品质。
2.是否传统酒窖真是比酒冰箱更适合存酒?还是酒冰箱恒温恒湿等特点更适合收藏葡萄酒?眼下仍是个争论不休而无定论的话题,因为现在还没有任何科学鉴定方法能作出令人折服的评判;也许,这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矛盾和冲突的一个小小焦点。不过,我相信每一种存酒方式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和一些局限。
记得几年前在澳洲参观朋友新装修的洋房,令他最为得意的是那深藏不露的地下酒窖,酒窖的门在一块地毯的巧妙掩盖下,掀开地毯和地板,才发现通往酒窖的楼梯,下面是一个一人多高的可收藏数百瓶葡萄酒的酒窖,让人好生羡慕和称赞设计的巧妙。不过后来友人袒露他的藏酒有些酒标被蛀蚀和损坏,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是因为一种肉眼难辨的小虫在作乱。好在葡萄酒的风味和品质没有受到影响,也幸好友人的藏酒是用来给自己喝的,没有投资和转卖出去的目的,要不,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看来,修建和维持地下酒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几个关键应该是维持适当的湿度、通风、防虫和防霉。
在酒窖和酒冰箱之间,我比较推崇前者。原因很简单,因为传统酒窖是自然隔热,可以节省能源,也免去了定期维修制冷设备或担心跳闸、停电的烦恼。酒冰箱虽然方便,使收藏葡萄酒不再是件难事,但也不能过于信任和依赖,机器总有罢工、运转不灵的时刻,而且最可怕的是人为的失误。我身边的一位葡萄酒发烧友就经历了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人为事故。因为搬动了酒冰箱,搞错了温度调控的设置,酒冰箱的温度过冷使得所有存酒都开始结冰,导致瓶塞移位、酒液自由流淌。清早起来的友人面对一地的红色酒液和惨不忍睹的存酒残骸,多年收藏毁在一个小疏忽上,只有一个词形容—欲哭无泪!
不过上述的极端事故毕竟是极少数,还是感谢现代化和高科技,使得葡萄酒的储存得以简单化、普及化。要不然,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中,可以挖一个地下酒窑,同时又达到各项存酒指标的家庭能有多少呢?不可否认,酒冰箱的多样选择,能满足多数葡萄酒爱好者的不同需要。
3.国外有一些商业酒窖供外人租用,每月费用一箱酒只有一到几个美元,倒是不贵。
近年来国内个别高级公寓也开始提供酒窖服务,供私人藏酒,似乎解决了上述的矛盾。不过,这些酒窖大多不是传统形式上的酒窖而是靠机器制冷恒温,而且也不方便,喝瓶酒还要跑大老远地去拿,感觉少了许多自己藏酒的乐趣。罢了,就聊到这里了。
最后,提醒读者日常喝的一般餐酒真是不用那么高的存储要求。市面上大多数葡萄酒是用来即刻消费的,没有什么长期的储存价值。所以,在兴师动众买个酒冰箱之前要搞清楚哪些酒是适合收藏和陈年的。如果不是为了长久收藏,真是可以省去“酒窖”或“酒冰箱”的烦恼,家里找个阴凉、避光的地方放些随时可以享用的葡萄酒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