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走访广州宏城、好又多等超市,发现市面上各大酒业品牌被仿冒的现象十分严重,有关酒行业潜规则的故事显然不停上演中,于此背后,平行于酒行业发展的“潜规则”仍在发威。
“事实上,各大品牌由于知名度高、销售形势好,基本上都有仿冒品。”位于广州花都区的水泓天贸易有限公司黄老板告诉记者,“红酒方面,拿华夏长城来说,仿冒者每瓶成本只有2块钱,在市场上却可以卖到二三十块,质量往往差很多。”黄老板告诉记者,仿冒华夏长城有的消费者喝过之后会觉得头痛。“这样一来,以后喝这个品牌的人就少了。”而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正牌产品的销售及品牌都随之受损。“而从另外的角度看,由于仿冒品同时也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量,挤占正牌产品的份额,正牌产品原有市场反而会因此而萎缩。”
记者了解到,仿冒者往往采用仿冒正牌产品外包装图案、名称,比如“茅合”酒、“卡城”葡萄酒,而青岛当地一家小啤酒厂干脆直接打出“青岛啤酒”字样,有些仿冒品甚至注册了商标。而这些产品虽然成本低廉,但往往按名牌价格或比名牌略低一点的价格销售。
而从经销商的角度来说,为什么愿意销售仿冒产品而不是正牌产品?
这其中涉及到酒业的潜规则。记者了解到,一般酒类产品进入餐饮或销售渠道,惯例要给销售场所进场费或给有关销售人员回扣。正牌产品价格相对较透明,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较小。而厂家每年往往给经销商一定销量任务,假如今年任务是100万,年底时经销商只售出80万,为了来年合作,往往亏本也会将剩余的20万卖出。这样一来,全年利润就非常薄,甚至没有。
事实上,酒类经销商的毛利很薄,但销售的各类场所往往又会收取林林总总、名目众多的费用,如条码费、店庆费、过节费。而仿冒者由于不需打广告,没有前期品牌建设投入成本,可低价出货或给相关场所以及其销售、采购人员更多的回扣。
“有的场所管理人员宁愿卖名牌产品少一点,以便资金迅速回笼,再进货销售。有些小超市销售的产品甚至以仿冒品为主。由于仿冒品几可乱真,消费者往往会上当。而有些中大型超市,采购员由于看价格、看回扣进货,也使得仿冒品有机可乘。”一酒类经销商告诉记者,长此以往,花大价钱做品牌、抓质量的正牌产品的销量便会受到严重影响。
那为什么众多厂家看上去对这种现象无动于衷?“一来是假冒品太多了,防不胜防,另外一些厂家也担心由于启动打假,会给消费者造成市面上假货众多的现象,只好忍气吞声。”一酒业管理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