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亲朋团圆离不开把盏小酌;事业顺利、愿望实现时往往举杯相庆;各种庆典、聚会上少不了觥筹交错……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以及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增多,酒类商品的销售量持续增长,品种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呈现多元化。高档白酒占销售主流
由于销售渠道各异、经销商众多,酒类商品销售规模很难准确统计。据一些所占市场份额较大的酒类经销商测算,我市每年的酒类商品销售额在1亿元左右。
“我经销的白酒,最好的时候年销售额有好几千万。从了解到的各大饭店、商场的情况看,金昌酒类商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腾格里酒业食品公司金昌办事处经理苏培军介绍说。
从销售金额上讲白酒占有的份额重;在销售量上啤酒所占比重大;红酒、果露酒以及保健酒的销售量虽然逐年攀升,但在整个酒类市场上所占比例仍偏小。
金昌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民风淳朴、豪爽善饮,酒类市场开放且包容性强,多种品牌白酒都有发展机会。传统名牌“茅、五、剑”(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在销售额上占据“绝对优势”;金六福、浏阳河等中档酒也有很好的销售业绩;沱牌为代表的川酒,从东北远道而来的刘老根、老村长等低价酒以及肖尔布拉克、小白杨等新疆酒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由于省内酒厂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在塑造品牌过程中很难持续加大投入,所以省内品牌白酒在市场上有“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现象。
据市酒类商品管理局统计数据,我市现有5家酒类生产企业,其中白酒厂家3户、保健酒2户,白酒年销售量为150吨。
与白酒市场不同,在啤酒市场上,黄河、西凉等省内品牌啤酒占到了90%以上份额。黄河啤酒金昌办事处经理韩天孝认为,金昌市场上啤酒的年销售量有1万余吨。
酒类商品销售呈现明显节令特点。夏季是啤酒销售旺季,而春节期间白酒的销售量要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以前每到冬季,基本是白酒的“一统天下”,2002年后,啤酒在冬季的销售量逐步上升。秩序仍需规范
饮酒安全是政府和消费者关心的大事。今年以来,市酒类商品管理局组织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开展了以酒类生产许可证、酒类批发许可证、酒类流通随附单、酒类零售备案登记、经营场所明示“不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专项检查工作;会同工商部门,对悬挂各种“名酒”牌匾和利用“名酒”字样在橱窗、灯箱上宣传的经销网点进行了清理;联合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厂家打假办对高档名酒进行了系统检查,已查处酒类违法案件60起,依法查获违法违纪酒类商品1500瓶、罚款5万元。
市酒类商品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全市酒类生产、批发、零售经营者数量逐年增多,市场日益复杂,监督检查工作难以全面覆盖,当前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震慑力还不够强,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规范和净化市场,保护好消费者利益。
酒类商品市场变数无限,无论强势品牌还是新锐品牌都在全力以赴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糖酒公司计划供应的“坐商时代”,到90年代初的“行商时代”,再到现在的“店面+批发+终端”的综合营销时代,酒类经销商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着发展方向。许多业界人士抱怨:酒类市场表面看起来销量大、利润高,不断吸引着人员、资金进入,实际上已经处于过度竞争状态。由于相互之间的过度竞争,现在酒类商品进入商场、超市、酒吧要付越来越高的进场费、店庆费、上架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营销成本不断增大,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相当一部分陷入了亏损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