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葡萄酒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主导及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03年,烟台葡萄酒企业有100家左右,生产能力可达20多万吨。2003年的实际葡萄产量14.1万吨,生产葡萄酒11.6万吨,分别占山东省和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88.6%和33.3%。其中烟台张裕集团公司2003年销售收入占全国葡萄酒行业销售收入的31%。这表明烟台葡萄酒产业的集中度在进一步提高,烟台张裕、龙口威龙、烟台中粮等葡萄酒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与自身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展市场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烟台中粮葡萄酒有限公司继去年建设 5000 亩葡萄园之后,公司又追加投资 1460 万元建一座 5000 吨发酵站、 1400 平方米地下酒窖和 2880 平方米仓库及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更新完善企业生产格局,形成年产葡萄 21500 吨和年加工优质葡萄酒 10000 吨的生产能力,从而满足现代化葡萄酿酒企业的各种组织要求。2001 年,中粮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8500 万元,利税 3000 万元,2003年利税过亿元。以烟台张裕集团公司、龙口威龙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烟台中粮长城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导及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三是葡萄酒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直接推动了烟台葡萄酒产业的生态建设,为烟台葡萄酒产业的跨越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烟台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蓝天白云、大海沙滩吸引着海内外人士观光,每年来烟台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达千万人次。如何把葡萄酒文化与以海洋文化和神仙文化为中心的旅游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实现烟台生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几年来,他们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新突破。烟台张裕集团公司围绕这个课题做文章,投资2亿多元兴建了耐人寻味的酒文化博物馆、富有异国情调的卡斯特葡萄酒庄园、葡萄酒发酵中心等文化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以博物馆为中心,串联地下神秘的百年大酒窖葡萄酒庄园、葡萄园等旅游线路,设计了品酒比赛、手工酿酒,葡萄酒生态有奖问答等娱乐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瑞事临酒业有限公司充分抓住机遇,将葡萄酒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结合“八仙文化”,积极探索“酒庄”式生产模式。经多方考察论证,他们在“八仙文化”的发祥地、著名的旅游胜地蓬莱市刘沟镇梁家村风景优美的丘岭地带种植开发葡萄园 400 亩,投放资金近 200 万元,建设了集种植、加工、旅游观光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葡萄酒庄”,一方面为旅游观光者讲解葡萄酒加工酿造工艺,宣传葡萄酒丰厚的历史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宣传“八仙文化”,并借机推广宣传企业产品。既增加了旅游收入,又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商机。逐步形成了“旅游观光,生态建设,葡萄加工,娱乐饮食”于一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葡萄酒基地建设与开发得到加强,为烟台葡萄酒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证。对葡萄酒来说,“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多年的实践使烟台人认识到,烟台葡萄酒的大发展关键在高品质的葡萄种植,因此必须在葡萄酒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前几年在烟台葡萄酒基地建设上普遍存在着“小而杂、小而散”,基地偏小,形不成规模效应以及栽培技术低下,产区与酿区严重分离,丰产不丰收,保量不保质等问题,同时葡萄种植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结果是种了拔、拔了种,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生产基地建设的实践中,他们围绕着上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发现,企业和农户之间往往是利益有保障时就“联姻”,无保障时就“离婚”,特别是多数企业只顾自身利益,导致农民收入没有保障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先后涌现了反租倒包、葡萄工业化种植、葡萄联合社、标准化的农场作业等模式。烟台中粮葡萄酒有限公司采用“反租倒包”的模式,与 1100 多农户签订葡萄种植合作合同,年可为农民增收 1000 万元。烟台蓬莱阁珍特果业有限公司采“产、供、贮、销”一条龙联作方式,进行葡萄工业化种植。他们统一选择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良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组织村民种植,生产管理按统一的技术指标进行。到了收获季节,再统一组织收购,派专业人员统一销售。现已种植酿酒葡萄 400 亩,生食葡萄 300 亩,建成苗木繁育基地 120 亩。蓬莱北沟供销社葡萄酒公司采取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葡萄联合社”,定人、定物料、定标准、定价格,激发了农业工人的积极性,现已形成 4000 亩葡萄基地。烟台鑫园工贸公司积极发挥“农”字号龙头企业作用,采取标准化的农场作业方式,在自有 1000 亩葡萄基地的基础上,为 1500 户的近万亩葡萄的中小种植户提供优质、低价的苗木,咨询服务,市场的导向等服务,带动一大批农户走向富裕,形成“基地 + 农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