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酒不会威胁白酒生存
洋酒对白酒的威胁还为时过早,白酒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的民族传统产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白酒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独特的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是洋酒所达不到的。近年来,中国白酒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30%左右,茅台的毛利近八成,而水井坊、剑南春等产品的毛利也在七成左右。
整个白酒行业正呈回暖态势,有资料预测显示,未来10年,中国高端白酒销量和价格都将持续增长,而洋酒的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白酒,在蒸馏酒领域,中国传统白酒仍占99%,而威士忌却只占1%,白酒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洋酒所占的市场比例微乎其微。在酒店这一主渠道,绝大部分销售的还是白酒,洋酒根本谈不上优势。最主要的是白酒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它正在从根本上改进自己的劣势,从工艺上、口感上、包装上、饮用方式上、品牌文化上、营销方式上等进行提升,在保持本质特色的基础上,力求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比如,鸡尾酒在国际上是种时尚,用两种以上的酒加苏打水、糖浆、鲜牛奶等调制而成,一般是用洋酒作为基酒。五粮液看到了这个市场,迅速进行了尝试,结果很成功。如今,在纽约、东京的夜场,已经开始流行五粮液加冰块、加绿茶等新喝法,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说明,我国的传统白酒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尝试用新喝法来引导消费潮流。
事实上,白酒只要在品质上、特色上、酒文化传播推广上、渠道及终端表现上,不断要满足现代生活圈中的目标消费群体身心上的需求,紧紧抓住白酒在现代经济生活圈中的消费机会,并持续地培养以品质忠诚为基础的品牌认同感,白酒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洋酒来侵是必然
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烈性酒消费占世界烈酒总消费量的23%,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烈酒消费市场。而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进口烈性酒品种威士忌,其消耗量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上升了296%。国外名酒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轩尼诗XO”每年在中国市场销售70000箱,“蓝带马爹利”在中国每年销售80000箱,“芝华士”在中国年销量为70万箱。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洋酒消费市场,2007年,上海口岸一般贸易方式下共进口洋酒2.29亿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元,比2006年增长近七成,占全国口岸进口洋酒总值的40%。而全球烈酒市场到2008年增幅将达到15%,销售总金额将高达1818.93亿美元,其中亚洲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未来几年,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洋酒厂商争夺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洋酒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南方城市又掀起一股“圈地运动”,许多经销商开始放弃白酒而向洋酒倒戈,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白酒行业连续演绎了5年辉煌的“广东现象”正面临洋酒冲击。同时,在北方一些大城市北京、成都、西安等地,洋酒的销售氛围也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被洋酒“时尚、感性、浪漫”的酒文化感染熏陶。
洋酒来到中国已经20余年,但是,由于关税、政策、渠道、地域文化等因素,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的过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改变超出了国人的想象。
中国人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一切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想象不出,还有哪一样没被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日益西化”正是洋酒热销的最佳土壤。
洋酒消费潮的到来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他们对白酒的冲击和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洋酒的最大威胁既不是直接对白酒经销商的俘虏,也不是比从前多卖了几瓶酒,而是长期以来对消费者实施的“洋酒文化”培养、教育和熏陶。洋酒卖的是一种不同于中国的生活方式——知识、品味、时尚、高贵、浪漫、文明,这是中国酒文化所不具备的。
洋酒的主要市场在一线城市,整体销售额比例约占2%,说起来似乎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但是,洋酒正以强大的资金、严谨的渠道和时尚的文化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尤其在夜场,洋酒几乎处于垄断地位。30年前,谁能想到中国会改革开放;10年前,我们感到手机还是时尚玩意儿,而现在呢?我们的生活方式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生着变化。
对于“洋酒文化”的影响预测,也许我们不愿或者不屑高估。但是,一个有意思的营销现象是:近10余年来,根本没研究过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洋酒,正是按照中国古老的智慧名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开拓出了一片广阔天地,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华夏大地上蔓延,这才是中国白酒行业最需要思考和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