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白酒如何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跨国公司通过“收购、控股、兼并、品牌输出”等形式,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受控于自己。
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70%的海外直接投资和50%的商品出口,控制行业标准、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游戏规则和发展形势。
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态势和汹涌澎湃的国际化浪潮,我国的酒类企业主动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与“外资大鳄”或联手或抗衡,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加快了我国酒业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我国酒业的国际化发展态势良好,酒类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大见成效。
2005年,我国白酒出口创汇仅1.6亿美元。作为白酒出口大省——四川省,2006年1—9月份的白酒出口占据全国白酒出口量的一半。
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四川省酒类产品出口总额4248万美元,同比增长23.67%;出口总量2017千升,同比增长24.81%,其中,五粮液集团酒类出口创汇3807万美元,剑南春集团酒类出口创汇222万美元,泸州老窖集团酒类创汇141万美元。
2007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白酒出口约3.05万千升,啤酒约13.23万千升,葡萄酒约0.46万千升。
五粮液、茅台等早在几年前就提出白酒国际化并且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剑南春也斥巨资请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为剑南春的国际化摇旗呐喊。但总的来说,国内企业对于白酒的海外开拓还远远不够,收效甚微。
据商务部门的统计,五粮液去年的出口额仅为1亿美元,剑南春是220万美元,而其他的名酒企业出口的数据也微乎其微。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路程漫漫,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白酒迈出国门难在何处?
有人说,中国的白酒迈出国门难在标准,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用国际标准酿造。有人说,中国的白酒首先要解决的是含酒精过多的问题,世界上主流的酒水如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等等都是度数偏低的;还有人说,中国的白酒是区域产品,只能在中国等华人聚居区域才能被接受;也有人说,中国的白酒出口难在文化和人才等等。其实,归纳起来,中国白酒国际化之路异常艰难的原因不外乎为内因和外因。
从外在原因即白酒国际化存在外部困难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白酒标准是否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决定着其能否迈出国门。能否打入国际市场,标准是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标准很高,对酒类产品更是十分严格。一些产品尽管在中国颇有名气,一旦以国际标准来检验就会遭遇很大的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白酒产品的出口。
第二,口感口味是否适应国外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