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专家呼吁,葡萄酒生产企业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小瓶包装的葡萄酒,这样会有利于葡萄酒的消费和体验。国外也有类似的呼吁,但是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然而,由于生产线、关税和消费取向等问题,生产小瓶酒对企业来说“费力不讨好”,不过专家建议,企业应从长计议,尽快“瘦身”,尽 快把小瓶酒摆到货架上。
喝酒过量对健康有害,从某种意义来说,与其在酒瓶上加贴不要过量饮酒的警示语,不如把酒瓶做小,这样也许更能防止消费者喝“高”。然而,市场货架上的葡萄酒瓶,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动辄就粗重如水桶,越做做大。最常见的酒瓶是750毫升的,重量约一斤半,一次喝掉一瓶,正常人很难做到,当然,聚餐除外。但是,应该看到,很多人喝葡萄酒已经仅限于个人消遣。
作为包装,酒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让酒瓶“瘦身”的倡议提了好多年,却反应平平。
当然不是葡萄酒生产商把这个问题忽略了,包装成本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忽略掉的。事实上,他们的算盘拨得是最精的。
山东烟台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的有关人士说,生产小瓶的成本几乎与大瓶是一样的,不仅瓶子价格一样,灌装程序也是一样的,包装成本一分钱都少不了,可瓶中酒的价差还不到两元钱。但是,如果小瓶酒仅比大瓶酒便宜两块钱来卖,谁肯买还是个问题。
还有就是瓶型与灌装设备的配套问题。我国很多葡萄酒厂家的灌装设备大多是按照标准装的酒瓶设计的,小瓶灌装就需要配套设备,无疑会增加很多成本。如果手工灌装,成本会更高。据了解,目前鲜有酒商为小瓶酒专门买设备配套。
如涉及进口的话,“两升以下装”的酒瓶关税都是一样的,做小瓶明摆着要吃不少亏。
再看消费取向,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愿意买标准瓶装葡萄酒。既然消费者认可,厂家更没有理由不生产大瓶。
所以,小瓶酒仍然“难产”。
可是,小瓶白酒、啤酒都鱼贯而出,小瓶葡萄酒怎么就没了动静呢?原因基本有
三:首先,小瓶葡萄酒往往是作为赠品出现,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产品来运作,其独立价值很难体现。其次,葡萄酒的饮用环境和饮用方式制约小瓶葡萄酒的发展。再次,作为舶来品,国际通用的葡萄酒包装形态限制小瓶葡萄酒的发展。
但小瓶葡萄酒的商机还是隐隐约约浮现出来。从我国葡萄酒主销区,比如江浙、广东、福建的饮酒习惯来看,这些地区消费者多喜欢低度酒且量不大,更没有劝酒的风气,小瓶葡萄酒在这些地区蕴含巨大商机。其次,从渠道来看,葡萄酒消费的各种渠道对于小瓶葡萄酒都有一定需求。
而葡萄酒厂商也应该多费些脑筋,不能把重心仅放在干酒和甜酒上,小瓶葡萄酒可以采用多种产品形态,比如葡萄汽酒等。此外,葡萄酒厂商还可以将淡爽、清爽的产品概念与小瓶葡萄酒相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其次,利用小瓶葡萄酒寻求多渠道开发。除了夜场、餐饮和商超等葡萄酒的主流消费渠
道,小瓶葡萄酒还可以向其他渠道开发,比如车、船、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葡萄酒供应等。再次,小瓶葡萄酒可以成为经销商的一款补充型产品。对于葡萄酒经销商来说,如果原有的销售网络比较稳定,可以选择一些与原产品相关但冲突不大的小瓶葡萄酒来充实市场,更加合理优化地利用销售网络,甚至经销商可以借助小瓶葡萄酒进一步拓展销售网络,以发掘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