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文化是低度不确定性规避,表现在葡萄酒的法制法规不健全,消费者对市场的乱象不以为然,即便对“山野葡萄酒”这种假酒也处之泰然,产品忠诚度低。西方葡萄酒文化是高度的不确定性规避,法制健全,产品忠诚度高,一旦碰到“疯牛病”那样的事,反应很大。
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醇酒美人”都不过是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而西方葡萄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
以上对中西葡萄酒文化的粗略比较还有诸多未涉及之处,文化的维度也还有其它的构架。此外,还可细化为对中法、中意、中美、中澳等葡萄酒文化的比较。
当然,中国现代的葡萄酒文化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化,还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发展。假以时日,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必然会以自己独有的特色为世界葡萄酒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frankie 2003-3-26
与葡萄酒相关的所有东西都算是葡萄酒文化的范畴吧。还包括风土人情。
北辰 2003-3-26
风俗习惯也有风土人情的意思,这个定义不一定全面、准确,权当是百花中的一支吧。希望同志们补充。
winnie 2003-3-26
有些观点不敢苟同。比如,目前我国没有象西方那样健全的法规是个时间和过程的问题,我认为不能算是文化的差异。现在西方健全的法规制度也不是与天俱来的,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试想上世纪初,法国也曾被假酒危机折磨着,现在的AOC制度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而意大利的DOC制度,更是借鉴法国,为条理自己葡萄酒业而生的。就人的本性来说,无论哪国人,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尼采说过,人永远寻求社会利益的极大。所以说,并不因为其是法国人为了寻求利益就没有制假的企图。没有制假行为的实施是制度的保证。
而法规法律方面的文化差异,我认为更多表现在人们是否有完全依赖法规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为,是否能够实现依法行事。法规法律本身是人制定的为人服务,也是来源于人的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相应的法规。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制度的依赖和需求确确实实是相对薄弱的。记得前两日在PTJ上讨论“包青天”情节,其实也是这种现实的体现。原来看过一本《潜规则》的书,讲到论起明清关于治国治民,清正廉洁,监督和惩治贪官污吏的国家红头文件,能够装一大屋子,但最后,这些只是一纸空文,沉睡档案阁间,最后无人认知、无人实施,倒是成堆成堆的“潜规则”在操纵着官场和社会。红楼梦开篇中门子对甄士隐所讲的道道就是游离国家王法之外的潜规则,是现实的生存法则。因此,当人们总能抛开法规另谋解决问题的蹊径,并从中获利,要法规何用,按法规做事的人也就没有市场。我认为这是文化差异的根源。
另外,对于葡萄酒文化的权力距离方面,我感觉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当然,有差异是正常的,如何借鉴,扬长避短才是关键。我想北辰兄也是这个初衷。
北辰 2003-3-26
这篇文章的动因有二,一是见了太多打着酒文化大旗的伪酒文化;二是《酒风》杂志的稿约。葡萄酒文化比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我这篇文章写得还不够深入,限于阅历、才气,那是也只能如此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winnie 2003-3-26
北辰兄太谦虚了。能有交流真是幸事。
LEO 2003-3-26
我同意Winnie所说的。真伪的界线很难界定。价值判断的标准更是千差万别。
现在国内的葡萄酒热现象,酒文化吹得天花乱坠,可要知道,我们现在所谓的葡萄酒文化定位实质上是参照别人的标准而定的。寻根溯源不过是给自己的身份找个说法,cultural identity的问题。
现在国内葡萄酒行业从葡萄种植,造酒工艺,一直到销售概念,所有这些哪个不是“引进”的?
为什么大家就不愿承认这个事实:我们没有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呢?(这里我所指的是现代的葡萄酒文化)
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事实是这样。
要说到标准的制定和真伪问题,法国葡萄酒造假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特别是1850-1870两次病虫害之后,法国葡萄种植面积大量毁坏,产量严重不足,为满足市场需求,当时葡萄酒勾兑成风,出现了很多按今天标准来说的“假酒”,甚至一些地方进了外地的酒,装瓶后打着本地产的标签来卖,够严重的吧。而AOC 制度落实到葡萄酒行业也才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事。
是真是假完全是制定标准的问题。而且我觉得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现象不能混为一谈。
文化现象本身不存在真伪的问题,喜好而已,社会经济决定,市场(产品/消费者)成熟度的问题。
INAO,ONIVINS 和 DGCCRF(俗称“打假办")的负责人给我们开会的时候都说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持整个市场的经济附加值,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不可否认,但更多的是营造出来的市场气氛,消费现象。
可别忘了AOC制度不仅是用来区别产区和产品的,也是决定厂商庄园主交税的税基。
法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大家都一样,只是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社会经济层次不同。
真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其实是时间空间上的差异。
对这些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差异加以量化比较,衡量的标准根据是什么?
最后一点,中国真正有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cereal spirits),现在硬要拿学来的借来的版本跟原版比较,不免太过牵强。
个人看法,希望能跟大家交流。 谢谢!
北辰 2003-3-27
法典制度一定是属于文化范畴的,从穆斯林法律的偷盗斩手,到死刑是否废除的争议,无不体现民族的价值观,是典型的文化范畴。
之所以说这篇文章写得不深入,讲的是文化比较中的中国现代葡萄酒文化实际上很多是中国白酒文化,当然这也是一种融合过程。
中国没有现代葡萄酒文化是不确切的,葡萄酒加七喜就是一种文化,只是中国葡萄酒文化还在成长过程中。
LEO 2003-3-27
哈哈,北辰兄的看法实在独到,不过葡萄酒加七喜是什么,我实在判断不出来。
我想更多的是口味问题吧。其实要怎么喝并不重要,关键是咱中国人自己喜欢就行。嘿嘿!
miler 2003-3-27
北辰连大不列滇百科全书都查阅了,不得了。每一种文化都是要历史的积淀,至于法律其中又有很多政治因素,欧州的法律有些要符合基督教义,我们的法律有些要符合党的政策。所以中国和法国的法律永远不可能一样,即使再长的时间。
北辰 2003-4-7
其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非常见人见智的东西。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与葡萄酒相关的都可以归入。我所坚决反对的是那些骗人的伪托、假借。这种现象白酒界颇多,希望不要蔓延到葡萄酒界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酒,有积累就有文化。
清风 2003-4-8
葡萄酒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和法国比而不象法国,就以其没有文化而论,是否太霸道了。中国有没有葡萄酒文化,本不是一个应该讨论的话题。我同意北辰同志的看法,干红加雪碧也是一种文化,北辰兄的“风俗习惯”未尝不包含在其中。至于stlijia同志要我们承认“我们没有自己的葡萄酒文化”,我感到很冤枉。不管是拿来的还是偷来的,是继承遗产得来的还是借来的,中国人一直没有忘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理,在葡萄酒上,张弼士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开辟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路子;新天、西域以及众多的企业“挖老祖宗的坟墓”,倒腾出“张骞出使西域”“精绝国”等等文化噱头,是葡萄酒文化的不同表现而已,另外像印象、云南红等企业所表现出的市场氛围,显然是分不出古今的,若要分,也是可以对号入座的。不过,于他们自己绝不会去坐的。在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正在慢慢成熟起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文化的存在与否,而是如何表现和发扬的问题。
北辰 2003-4-8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啊,哈哈。不错,风俗习惯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我甚至想,也许是酒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比如山东人喝酒,从酒席上主客、主陪、副客、副陪、座位的安排,到敬酒的方法顺序,再到酒席用语,无不是一套套成“建制”的酒文化。反过来,广东人的随便坐、随便喝又何尝不是一种酒文化呢?
西拉干红 2003-5-8
中国红酒的未来在于差异化和民族化,而不单纯是某些人所探讨的价格政策,这只是为自己牟利,而不是对整个行业负责的态度。
北辰 2003-5-8
完全同意差异化和民族化的观点,当然也要吸收消化,澳大利亚就是好榜样。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