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葡萄酒销售收入达102.3亿元,比2004年增长42.46%,产量43.43万吨,比上年增长25.40%,利润总额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68%,上缴税金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1%。而且,中国国内的葡萄酒市场已经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新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产区、不同品牌、不同葡萄品种、不同档次的葡萄酒产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多样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这个突出特点明确反映了我们正在面对一个逐渐或者正在高度国际化的葡萄酒市场。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5年1-12月份进口葡萄酒5.31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21.23%左右,2006年1月至7月,进口葡萄酒约6.06万千升,同比增长88.8%,主要从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法国、美国等14个国家进口。而且在进口葡萄酒的总量中,绝大多数为2升以上包装,即葡萄原酒,这些散酒主要用来灌装或者调配中高档葡萄酒产品,然后以国外品牌或者国产品牌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伴随着国外散酒的进口数量增加,酒的价格总体上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也可以这样讲,进入中国的国外散酒主要是一些国外的中低档原材料。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目前中国已经挂果的酿酒葡萄种植园不能为葡萄酒的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从总体上看国内酿酒葡萄的质量水平远远落在了国际同等水平之下。诚然,产品的国际市场生命周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其实暴露的是国内葡萄酒的发展与国外比较起来还属于“初级阶段”。在面对国际化市场的前提下,我们的葡萄酒企业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竞争准备呢?
近几年,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国内葡萄酒巨头密切关注并积极在国际市场葡萄酒优质原材料和先进加工设备的全球采购。目前,国内主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无论在酿酒葡萄前加工设备、发酵设备、灌装生产线和橡木桶等贮藏设备都主要是由国外进口的,可以说在技术和设备上,国产葡萄酒已近接近或者等同于国际水平。而且,张裕、长城和王朝等领军品牌逐渐切入国际葡萄原酒市场,进行国外葡萄酒厂的收购或者参股,一方面说明国内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远远跟不上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利益方面反映了中国红酒企业用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来参与到国际供应价值链条的争夺。而且大家都对外推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时间表。例如张裕短期目标是在3年内实现海外销售份额占总量的三成以上,最终实现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比例达到1:1;中粮酒业将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准备拿出总投入的10%打开法国、英国等国际市场;王朝将对澳大利亚一家大型葡萄酒厂的股份收购,还准备收购法国的一个酒庄,专门生产高档葡萄酒。
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2升及以下瓶装酒出口总量为2224千升,折合247109标准箱(每标箱为12X750ml =9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一系列的现象呢?如果说葡萄酒加工设备和酿酒工艺在全球范围之内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葡萄酒现在主要的差距主要存在于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各个葡萄酒企业酿酒鲜明个性的形成与沉淀。再假设中国葡萄酒市场全球多样性产品的涌现是市场国际化的一个标志,那么中国葡萄酒产品进入世界上葡萄酒主流消费国家,也是葡萄酒消费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
因此,持续而坚持,酿造具有“中国个性”的葡萄酒产品,丰富全球葡萄酒产品线也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