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需求的上升,以及国内外葡萄酒厂商市场行为的日趋活跃,葡萄酒消费在我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业界人士认为中国的葡萄酒消费群体仍然处于跟风消费阶段。具体的表现诸如中国消费者不懂如何鉴赏葡萄酒、喝葡萄酒的方式近似于啤酒等等。虽然中国消费者与葡萄酒都有互相亲近的意愿,但是除少数高端消费者与葡萄酒文化融合较好外,多数消费者对葡萄酒仍然像隔着一层玻璃看风景。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果树系主任马会勤表示,中餐和西餐具有不同的食物原料结构特征,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后,需研究中国的大众饮食结构,针对中国特色的饮食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葡萄酒营销。
马会勤谈道,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受气候地理环境、生产力条件、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无论南北总体上都表现以谷物为主、以肉食和蔬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葡萄酒商在传播葡萄酒文化时强调的红葡萄酒搭配红肉、白葡萄酒搭配白肉等观念,对以肉食为主的西餐来说,是有“土壤”的,因为葡萄酒的酸度比较大,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有利于平衡葡萄酒的酸度,同时葡萄酒对食物也能起到去油腻、平衡其肥硕口感的作用。而对以谷物为主的中餐来说,就缺少相应的“下酒菜”,口感上葡萄酒并不是最适宜的搭配。
应该说,目前的葡萄酒营销主要针对的是酒店里的消费,因为很少有中国人会天天在家里做鸡鸭鱼肉,有时可能只是简单地煮一碗面。对家庭消费而言,由于受到菜肴搭配和国人消费习惯的影响,白酒、啤酒仍是首选,葡萄酒的消费限制相对较大。
马会勤表示,在大众的眼里,葡萄酒一般被认为是较为高级的、具有异域文化特征的饮品,同中国其他原料较为稀少、价格较为昂贵的食品及饮料一样,表现出较强的季节和节日消费特征,具有喜庆的特征,这也同季节性肉食和蛋白质消费的增加相一致。一般从9月份开始,葡萄酒的消费开始增加,到次年3月主要的冬季节令结束为止。对于肉食和蛋白质消费平淡的时段,葡萄酒的消费也表现平淡。
总体来说,由于受大众饮食结构的限制,葡萄酒目前还无法成为普通大众的日常性消费。
此外,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别,各地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例如,北方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以米饭为主食,相应的副食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山东人口味偏重鲜咸脆嫩,而成都人饮食喜好麻辣。马会勤表示,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对中国的酒配菜应从更细的地理区分上加以理解。
目前,葡萄酒与中国菜的搭配显得过于笼统,只有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该地区的特征性餐饮,才能更好地进行葡萄酒与菜肴的搭配。比如,对拥有大量海鲜的粤菜,单宁清淡的红葡萄酒或桃红葡萄酒显然比一般的红酒更适合食物口感的搭配。
目前,葡萄酒的营销行为大多还处在“遍地撒网”的阶段,过于笼统和单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饮食习惯有很大区别并且地方性差异显著的国家来说,葡萄酒在“汉化”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细分,特别是结合大众饮食结构。西方人在三餐之外倒上葡萄酒细品,是很正常的。而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有酒必有菜,喝酒的范围主要就是一日三餐。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超越“酒店环境消费”,成为大众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只有当葡萄酒成为家庭消费时,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中国。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