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中国葡萄酒产量约66.5万吨,同比增长37%;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2.8%;实现利润人民币16亿元,同比上升 23.6%,增速较为稳定。全年产量中干葡萄酒占比62%(约32.5万吨)。6家规模最大的企业合计产量占总产量的39.8%,工业产值占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1.1%。但目前中国葡萄酒消费以低端酒为主,整体销售额较低。中国07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0.38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中国于2005年跻身全球十大低度无泡葡萄酒的消费国,据IWSC(世界葡萄酒与烈酒大赛)研究人员估计,2006年-2011年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有70%的增幅,比全世界平均增幅快6.5倍。到2012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八大葡萄酒消费国。从消费结构和人均消费两来判断,葡萄酒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行业竞争格局:一线企业主攻中心城市,兼顾二线;二线企业遍地开花
三大一线品牌中张裕和长城的优势地位较为突出,前者稳扎稳打,业绩第一;后者整合效应逐步释放,先抓市场,再补业绩。长城主攻中心城市,张裕围剿周边市场。王朝近期遭遇高管猝死,企业发展计划推广搁浅,优势明显落后于前两者。二线企业品牌众多,产品个性化更强,中部阵营中有以出口酒著称的贵族酒龙徽、以低端酒市场占优势的威龙,以中端品种定位的丰收;西部阵营中的新天、云南红、香格里拉、莫高等,或主打产地概念,或以文化卖酒,都有挥师北上,向全国市场进军的雄心。东北部阵营的通化品牌日趋弱势,但冰酒团队日益壮大。二线品牌企业多以自家门口及区域市场为主攻对象;但也不乏同一线企业竞争中心市场的公司。从销售额增长情况来看威龙、丰收、华夏五千年增速较快,龙徽、新天稍处弱势。
进口酒发展呈加速之势,洋产商再次抢滩中国市场,品牌运作"本土化"2007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仍呈上升之势。2007年中国进口葡萄酒450万箱,较2006年增长125%,较2006年相比呈加速之势。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份额由06年的6.6%提高至10%左右。有专家预测进口葡萄酒08年市场额将进一步提升至18%。进口葡萄酒中, 50%以上的酒来自法国和澳大利亚,余下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智利、美国、德国等地。高档进口葡萄酒中法国的销量最大,终端价位在人民币2000元以上。中档进口葡萄酒销量以澳洲为主,终端价位介于200-1000元之间。
洋酒在90年代抢滩中国失利后自2006年又掀起对中国市场的二进攻。此次洋酒登陆的合作对象集中在经销商,目的直逼终端。合作方式也多样化,有单品牌的全国代理、多品牌代理,还有将经销商发展为品牌营运商,全盘负责操盘。与张裕联手又分手的卡斯特是目前洋品牌抢滩中国的代表,一方面卡斯特与东海鑫业合作7个品种和两个酒庄酒的全国市场,令一方面深圳卡斯特向全国市场做另外10个品种,卡斯特也同时在广东、广西和山东等地区分别有区域合作伙伴。
我们在08年投资策略中提出中洋葡萄酒之战是仲伯之战,原因是品牌洋酒质稳定,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在生产工艺和品牌运营方面有很多民族酒业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中国葡萄酒自有品牌经过十几年的运作已经用有较强大的终端渠道网络,这点是洋厂商可望而不可及的。此次洋产商针对之前不强于终端渠道建设的短板卷土重来,尚有破竹之势。虽然洋品牌目前对强大的民族品牌暂不够成威胁,但高端葡萄酒几乎被法国名庄所垄断,国内品牌强势体现在中端和低端酒的销量上,高端产品失色。从长城和张裕08年的运营策略上可以看出,两个一线品牌已经调转产能主攻中高端葡萄酒,本土龙头企业相对洋酒有品牌和渠道优势,加上民族情怀,如果真的推出高品质的酒,相信可以抗衡洋品牌,中洋葡萄酒大战升级。
新国标的出台对行业起到规范作用
2008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的新国标GB/15037-2006对白、桃红和红葡萄酒,干、半干、半甜和甜葡萄酒,平静葡萄酒和起泡葡萄酒分别做出定义;对产地、年份、葡萄酒原料成分、所占比例都有了明确规定。新国标规定年份酒当年年份不得低于80%;产地酒含量不能低于75%;品种酒含量不能低于 80%。我们认为新国标的推出一方面有助于规范行业目前葡萄酒产品较为混乱的状态,加速行业洗牌。鱼目混珠的产地酒、年份葡萄酒及品种酒将会逐步被淘汰出局,一些小厂商将被迫退出行业。新国标的强制执行一方面为龙头企业进一步集中市场份额提供空间,令一方面敦促企业规范酿酒葡萄产区及原料的建设,增加企业种植和生产成本。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