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
葡萄酒投资圈不断传出到法国葡萄酒园去寻找收购对象的消息。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苗头,我国经济实力凭借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提升,已经可以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说话有人听了。当然要达到我们说话别人照着做的那一天,还要走很长的路呢。单就可以去欧洲葡萄酒大国去收购它的企业而言,无疑对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发展是好事,可以零距离地学习人家的酿造理念,酿造技术,就此提高我国葡萄酒业在世界同业中的地位。但就对消费者的消费利益来讲,我倒有些优虑。按以往这十几二十年国产葡萄酒企业的商业理念看,怕是大众消费群以后再喝瓶装原汁原味的
法国红酒是愈来愈难了。而所谓的法国“名酒”就愈来愈多了,甚至法国“名酒”的年份酒也售之不尽卖之不绝了。
首先我们的投资客们是难以收购到真正品质好,风土条件好,历史积淀厚,酿酒师上乘的酒庄的。好的酒庄法国朋友还用来传宗接代,代代传承哪,玩不下去的才卖呢!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人也去做过这类事,今天也没见出几个名庄是东洋人控股的,好
红酒酒庄的产权转让都在欧洲人的圈子里转。
其次大规模的园子在法国本来就少,上万家葡萄园中卖的是小规模(面积、规模小型甚至微型的)园子更有可能吸引我国投资人的兴趣,这样风险小。但不影响今后的上市产量,产量在国人企业里不是由产地能力决定的,是由经营技巧决定的,另外,酒的品质好不好,靠编故事呗!
不说正在现身法国葡萄酒园的华人投资家身影,说说以前已在他们园中活动的华人小花絮吧。
齐绍仁、齐仲蝉编的《法国人的酒窝》一书第52页,一则介绍阿尔萨斯地区酒品的消息——贝娜•佛白(Bernard WEBER)酒庄,他们是阿尔萨斯唯一获得法国
葡萄酒指南(Guide Hachette)金葡萄类的酒庄,庄主贝那先生的夫人是中国人。庄主夫人能烧得一手好菜,无疑对阿尔萨斯酒与中国料理的配搭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位中国女同胞的身世家传没有介绍。
倒是在熊建明先生的一本书中介绍过清末大学士李翰章尚书的后人嫁给法国名庄,成为掌庄夫人的故事,对有历史考究癖的人是个有意思的信息。
波尔多“
红酒之王”帕图斯堡(Chateau Petrus)这所以成就王者之尊,除去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园主鲁芭夫人(Madame Loubat)的经营天才之外,离不开传奇酿酒师琼•皮艾尔•木艾西(Jean-Pieree Moueix)的贡献。六十年代琼•皮艾尔成为帕图斯的控股股东。琼•皮艾尔退休后,他的儿子斯蒂安•木艾西(Christian Moeuix)继承了他的事业。斯蒂安•木艾西在1992年10月,迎娶了一位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士——陈晓瑞(Christian & Cherise Moueix)做太太。
陈晓瑞出身名门,她的父母于1946年离开中国大陆到美国定居,祖父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陈晓瑞还是李翰章大学士玄外孙女,而李翰章就是李鸿章的二哥,比李鸿章出道早,但影响没李鸿章大。至于陈氏家族中的那一位女性是李相国家的千金,书里没讲。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查。这两年闹了一阵子清末洋务运动再评价的热闹,首先热的就是李鸿章,出过一本大书尽列李鸿章家族的历史和族谱,我才知道前驻联合国大使李道豫是这一家族的后人,也理清楚了张爱玲与这个家族的关系,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只是没关注帕图斯酒堡的掌门夫人与李鸿章家族的血脉传承细节。也算个谈资吧!
熊先生的这本书里还提到一位华人,是直接投资
葡萄酒庄的投资者,美籍华人银行家安哲诺•黄(Anthaoy Hwang)家族。几年前收购了胡特酒庄(Domaine Huet)80%的股份。但经营管理仍由原庄主诺尔•平古特(Noel Pinguet)主持。胡特酒庄是法国卢瓦尔河谷北岸沃拉地区的历史名庄(Vouvray Loire River Valley N)酒庄创建人做过沃拉的市长名卡斯托•胡特。而且是二战时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雄。胡特酒庄不仅在卢瓦尔河谷地区,在全法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胡特老生生于2002年以92岁高龄去世后,他的女婿诺尔•平古特继续了这个酒庄。鉴于继承法,诺尔•平古特只好将其酒庄股份的大部分卖给外籍人士,但保留管理权。
在法国的葡萄园中,华人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身影越来越多。我认识的朋友中有送子女到法国学习酿造学的,我真希望这些年青人能在毕业后投身到法国的葡萄酒业中去,不要急着回国。在法国的葡萄园中亲自体验它的理念和文化。这比技术更重要。我国的葡萄酒业发展缺的不是技术和资金,是葡萄园里的文化和理念,修正理念才是第一要务。才是消费者的福音。消费者真的信服葡萄酒了。才有
红酒的市场发展。在欧洲投资葡萄酒园是场好戏,但抱着残缺的投资理念和经营理念去做,好戏也就演砸了。酒圈网特别推出了
列级名庄典藏系列,帮你找到真正值得典藏的名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