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对奢侈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香港人和台湾人非常喜欢“名牌”。我曾想,大陆人有钱以后也一样。但是,我没想到这股力量如此强大。如今,欧洲名表和箱包奢侈品店几乎全部雇有讲普通话的店员。像拉菲这样的
葡萄酒受到追捧尚属正常,但其副牌
红酒小拉菲也因中国消费而创造天价,就很离谱了。
中国对法国葡萄酒市场的影响力很大。2008年中期,只有寥寥数种资产脱颖而出,价格创新高。黄金算一种。法国上等葡萄酒也算一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2009年10月创下历史新高,也算一个。此外再无他者。三种资产中,法国上等
葡萄酒表现最为抢眼,上涨势头正劲。
毫无疑问,上涨势头背后的推手是中国买家,而不是华尔街的交易商。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张口闭口都是中国。中国买家统治了2009年产期酒市场——2009年产期酒将于2010年上市。中国大陆买家逐渐将日本、台湾和香港买家挤出一级葡萄酒市场。 法国葡萄酒和LV皮包不一样。酒喝完了就没有了。你可以选择藏酒作为投资。但是,藏酒的过程很复杂,成本也很高。相比中国的需求,藏酒投资只能是备选。喝酒才是更大的因素。
喝名庄
红酒算得上是消费的终极水平了。一瓶酒下肚,花钱无数,速度还快。这看起来好像和中国人爱存东西的习惯不相符。为什么中国人对葡萄酒趋之若鹜呢?因为喝酒是润滑商业关系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喝酒是日本商业往来非常重要的部分。全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之际,这种氛围不知为何再次兴起。酒至半酣,对成功的经济发展是有必要的。当你打算把一大笔财富投资于落后的经济体时,酒能壮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形成了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
喝酒也能拉近和政府官员的关系,这在中国的上等葡萄酒市场需求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东亚地区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发展模式,政府通常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中国,这种角色日显重要,因为政府拥有大部分资产,另外,交易也需要政府逐个审批。在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时,私人老板显然花大钱,选最好的东西。
中国商业饮酒文化在逐渐演变。出于对健康的担忧,世界各地白酒的消费量都在下降。显然,喝白酒更能让人放松,拉近商业关系。但是,白酒危害健康,阻碍其消费。然而,如果喝葡萄酒不管用,还得换白酒。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白酒消费虽然正在下降,但是消费量仍很高。
商业应酬中的酒精类消费造就了独特的中国现象:对拉菲(Chateau Lafite)葡萄酒的巨大需求。拉菲是波尔多(Bordeaux)地区五家一级酒庄之一。1855年巴黎世博会前,法国将波尔多产
葡萄酒分为五级。当时有四大酒庄:拉菲(Lafite)、拉图尔(Latour)、奥比昂(Haut Brion)和玛歌被评为一级酒庄。1975年,木桐(Mouton)酒庄也跻身为一级酒庄。波尔多地区的一些酒庄,比如,波美侯(Pomerol)和圣埃米利永(St Emilion)酒庄没有参加评级。它们另辟了一套评级系统。这些酒庄的葡萄酒有的比五大一级酒庄还要贵。尽管如此,一级酒庄的葡萄酒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是在中国。
过去五年,中国盛行拉菲现象。它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商务宴请的官方用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是,Lafite的中文翻译(拉菲)更好记,听上去更好听。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解释。中国的商业应酬,喝酒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很快就三分醉了。选名贵的葡萄酒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只要价格昂贵,口味如何没关系。因此,有的葡萄酒一旦身价上涨,马上就会受人追捧。没有拉菲,别的品牌也会取而代之。无非是拉菲的中文名字让它享有优势。
拉菲现象是泡沫吗?格林斯潘说过,只有等泡沫破了才知道是不是泡沫。中国人眼中的拉菲,与别人眼中的拉菲有所不同。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有钱,
红酒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拉菲从这种需求中比别的品牌获益更多。拉菲现象只是价格重估的表现,而并非泡沫。另一种可能是,假以时日,其他一级葡萄酒也能受到拉菲般的追捧。中国人热衷拉菲是因为对别的品牌缺乏了解。中国人酒越喝越精明,对其他一级葡萄酒的需求会增加。对别的上等葡萄酒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第二种情况是有可能的。这与法国
葡萄酒的酿造制度不无关系。法律规定的限制,导致波尔多的大酒庄无法提高产量。最重要的限制是,这些酒庄不能够过多灌溉葡萄树。酒庄只能摘掉一半的葡萄芽,以保证另外一半葡萄芽的质量。而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葡萄酒酿造者可以随意灌溉葡萄藤,每亩葡萄园的产量是法国的4倍。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不能提高产量,就只能追求质量和高价。一旦有新的需求,波尔多
红酒就会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