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葡萄酒与心血管疾病
20年之前,有关葡萄酒有益人体健康的说法没有强有力的依据。然而,St,Leger Cochrane和Moore于1979年研讨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心脏病率,发现膳食生活方式当中,葡萄酒的摄食与心脏病显示最大的负相关。
在所有国家当中,法国人均摄食葡萄酒量最高,他们的心脏病患发率最低,而美国人葡萄酒的摄食量最低,心脏病引发的死亡率最高。1990年,WTO揭示法国人尽管摄食更多的饱和脂肪以及锻炼更少,但他们的心脏病的风险率仍比美国人要低。Renaud和de Lorgeril经研究得出结论,位于法国南部的男性64岁之前由于冠心病引起的死亡率要比美国Stanford的男性要低57%,而比北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男性要低79%。
这现象就是目前著名的“法国悖论”(French paradox)。该悖论不是说法国人的冠心病引起的死亡率低,而是法国人尽管面对高风险因素(血清胆固醇、收缩压以及乳制品的摄食)以及摄食更少的果蔬,但它们的冠心病死亡率仍然较低。许多学者把“法国悖论”归因于葡萄酒的摄食。例如,在丹麦对12800多人进行一项为期12年的前瞻性调查结果确证了葡萄酒的这种保护效果。每天饮3~5杯葡萄酒的人群要低49%。在另一项对法国东部34000名中龄男性的前瞻性调查当中,那些每天摄食2或更多杯葡萄酒的人群的冠心病引起的死亡率要低30~39%。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明确是哪种葡萄酒来源的化合物对这种效果其主要作用。
红葡萄酒包括的酚类化合物有浓缩单宁(原花色素类)、白藜芦醇、槲皮酮、儿茶酚以及表儿茶酚等,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Frankel博士从红葡萄酒中分离出多酚化合物,对人体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抗氧化能力与其他抗氧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红葡萄酒多酚预防LDL氧化能力较其他氧化剂高出2倍左右。另一方面,以确定LDL中胆固醇的氧化时最初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从而如果抑制了LDL的氧化,也就打到了预防动脉硬化的效果。葡萄酒或葡萄来源的多酚化合物除了抑制LDL的氧化之外,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从而减少血栓症的风险。Sato等进行了一项饮用红葡萄酒、白葡萄酒(300ml)的血流增加实验,结果显示饮用红葡萄酒后1.5h或3.0h后血流明显增加,而白葡萄酒无此效果。经考察,红葡萄酒的这种血流增加效果是由于其含有的多酚化合物抑制血小板的凝集效果而致的缘故。
日本国家健康营养研究所近藤等进行了一项临床实验,人群连续2周每天摄食500ml的红葡萄酒后,测定血中LDL的酸化程度,结果显示饮用红葡萄酒的人群的LDL被氧化与未饮用葡萄酒的人群相比较明显延长,而且前者血液中LDL更耐受氧化的攻击。另外,东京大学饭岛等还发现红葡萄酒多酚化合物具有抑制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的效果。动脉硬化的初期原因是LDL的氧化,而动脉硬化的发展却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进入动脉硬化部位相关。可见,该项研究明确地表明葡萄酒多酚化合物的预防动脉硬化效果。
Vinson等采用动脉硬化大鼠模型进行了一项对比实验,以确定红葡萄酒中抑制动脉硬化的有效活性成分。测试的饮料包括有红葡萄酒、脱醇红葡萄酒以及红葡萄汁。结果显示,所有饮料(甚至对照组用的乙醇)都明显地导致动脉硬化的下降,然而红葡萄酒减轻动脉硬化的效果最大。通过与脱醇葡萄酒相对比,红葡萄酒的有益效果可完全地归因于多酚化合物。他们还显示葡萄汁在抑制动脉硬化以及改善脂质等方面的效果,要比葡萄酒或脱醇红葡萄酒更有效。可见,葡萄来源的多酚化合物饮料都可具有一定抑制动脉硬化的作用。其实,有关葡萄汁具有与红葡萄酒一样的预防心血管疾病效果,还被较多学者所证实。美国Wisconsin医科大学Chou等在冠心病患者当中进行了一项摄食葡萄酒的临床实验,所有患者连续56天都摄食紫色的葡萄汁,11名摄食8.0mg/kg/d剂量的葡萄汁(分二次),另11名摄食4.0mg/kg/d剂量的葡萄汁(一次),然后使用B-超测量肱动脉条截流色的血管舒张(FMD)。结果显示葡萄汁的摄食明显地提高内表皮的FMD,但是剂量对它的影响似乎不大。另外,该学者评价了摄食葡萄汁对血液脂质以及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没有任何负影响。
Wakabayashi以Watanabe可遗传的高脂血症(WHHL)兔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项为期14个月的投于红葡萄酒实验,投于剂量为7ml/kg/d,根据血浆的中以及低密度蛋白(ILDL)对氧化的敏感度,探讨了葡萄酒多酚对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硬化损伤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摄食葡萄酒的动物的ILDL对氧化的敏感度下降,但是却不能抑制动脉硬化损伤的进程。也就是说,在WHHL兔中,能充分抑制ILDL氧化所需的葡萄酒多酚的剂量不能充分地抑制动脉硬化的发展。
除此之外也有较多临床试验显示红葡萄酒不能增加LDL对氧化的耐受力。为了最终权威地检讨葡萄酒对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欧洲委员会批准了一项名为“葡萄酒与心血管疾病”的FAIR项目,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以明确红葡萄酒对血清蛋白、LDL颗粒的氧化灵敏度以及动脉硬化初期血清和单细胞的粘附等。所有的实验都经过精心考虑,结果证实红葡萄酒降低血清LDL对灵敏度。而且,还证实摄食红葡萄酒后,单核细胞的粘附分子的表达明显下降,因为该粘附分子会与内表皮体相互作用,允许单核细胞通过内表皮壁,而单核细胞在内表皮上的迁移是导致动脉硬化的最初步骤。可见,红葡萄酒可起到延缓早期动脉硬化的作用。
2.葡萄多酚(原花色素类)与动脉硬化
原花色素和白藜芦醇作为红葡萄酒最主要的二类化合物也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Xia等探讨了膳食添加葡萄多酚以及慢性醇摄取对鼠中LDL的氧化以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慢性乙醇的摄取明显地导致LDL氧化的增加。Yamakoshi等评价了葡萄籽来源的富含原花色素化合物的萃取物(GPRE)在喂食高胆固醇的兔当中的抗动脉硬化效果。GPRE几乎不影响喂食胆固醇兔的血清脂质的变化。然而,喂食GPRE 胆固醇的兔血浆中由AapH诱导的胆固醇酯过氧化物水平明显低于单独喂以胆固醇的对照组,但是二者的水平相差不多。喂食GPRE都明显地减轻了大动脉中的严重动脉硬化。另外,Sato等研究表明原花色素可作为体内的一种抗氧化剂,显示一定的心脏保护效果,主要通过抑制局部缺血/多次灌注(R/I)诱导的调亡基因的激活,从而降低了心肌细胞的调亡。原花色素的这种心脏保护效果也可用于部分地解释摄食红葡萄酒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机制。
3.白藜芦醇类于心脑血管疾病
白藜芦醇作为红葡萄酒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近年来确定它具有抗血小板凝聚、调节脂质代谢、血管松弛效果以及保护心脏等功能。这些研究进一步为红葡萄酒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也为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或功能食品打下了基础。
3.1心脏和脑保护效果
Ray等研究显示10μM的白藜芦醇显示出明显的心肌保护效果。因为诸多体外研究显示白藜芦醇是过氧化自由基的一种潜在清除剂,于是该研究的结果显示它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效果,可能是由于它的清除过氧自由基活性的缘故。而Hung等的研究显示,白藜芦醇的局部缺血诱导的心律失常以及死亡没有任何的影响,而与此相反,却观察到一种惊人的保护效果。白藜芦醇预处理可减少室性心动过速(VT)以及心室原纤化(VF)的发生以及持续时间。该研究也把白藜芦醇的这种保护心脏的效果和他的抗氧化活性相联系指出了其重要性。另外,Huang等[9]在Long-Evans鼠中也显示白藜芦醇可有效地抑制大脑缺血引起的梗塞尺寸大小。其最低有效浓度为10-7g/kg。由此可见,白藜芦醇也是大脑神经的一种潜在保护剂。其作用机制也可能是通过它的抗氧化活性。
3.2调节脂质及脂蛋白代谢效果
有关白藜芦醇的调节鼠脂质代谢效果,早在20年前就有人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oidberg等使用肝癌细胞进行实验,观察到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不断加大细胞内癌细胞的浓度明显地逐渐下降。而且,胆固醇酯以及三甘油酯的分泌速率也明显下降。该研究意味着白藜芦醇具有潜在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因为LDL是导致动脉硬化的一个因素。此外,Laden和Porter研究还发现白藜芦醇特异地抑制了人角鲨烯(squalene)单氧合酶,后者是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一种限速酶。这种抑制作用是一种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由此可见,白藜芦醇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效果可部分地用他对内源胆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来解释。
3.3血管松弛效果
Ragazzi等发现从Polygonum cusoidatum 和multiflorum根中分离的白藜芦醇可不分地拮抗从豚鼠中分离的气管的收缩作用。而Chen和Pace-Asciak观察到槲皮酮以及反式-白藜芦醇能促使完整鼠大动脉预收缩的内表皮产生一种由NO-调节的松弛效果,而且反式-白藜芦醇还可诱导裸露大动脉的一种与NO-无关的松弛作用。为了进一步揭示白藜芦醇的血管松弛效果的作用机制,Li等探讨了白藜芦醇对脐静脉来源的内表皮细胞的Ca2 激发的K -离子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可明显地增加由Ca2 激发的K -离子电流通道,而且与浓度相关。通道的增加会相继地激活内表皮的合成酶。进而释放出NO,而起到对血管内表皮的松弛效果。可见,白藜芦醇对内表皮细胞中通道的影响可能就是他的血管松弛效果的一种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