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柳传志老师的联想做为成功企业的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被四处传颂,今天,联想的没落也可以做为多元化失败的殷鉴再次登上教科书。联想今天的困境绝不是因为媒体所说在移动端发力不够导致,而是从其成功的那一天起,就埋下了今天坠落的种子。以联想的身段,在手机领域绝对打不过草根的OPPO和VIVO等品牌。中国的民营企业,迄今还没出现过多元化成功的例子,我们无须关注未来联想如何重现辉煌,今后联想不断式微是大概率事件。我们更应该去推测谁是下一个联想,谁在多元化上更有进取心,更像联想呢,很可能是马云老师的阿里,除此之外,还有么?
联想没落第一大诱因,主业不修,基因不强。
我个人更喜欢专注的公司,像华为像美的这样的,几十年只做一个行业,在单一领域深耕。专注才能形成优势,联想集团内部20年前有过一次关乎发展方向的争论,从“技工贸”为主改为“贸工技”为主,主导技术路线的倪光南院士出局。战略上的一字之差,导致联想走上了今天这条没有主业的不归路,所谓“贸工技”其实是只有贸,没有其他,只注重市场,不重视产品,不关注技术。公司内部既没有技术大咖,也缺乏工匠精神。
联想的柳传志老师,做为本土企业管理的祖师爷,15年前受到我这类人的膜拜。他的做公司“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的三步口诀,在90年代市场经济的草莽时代是那么的振聋发聩,因为率先引入职业经理人的理念,联想在整个IT业迅速确立了自己行业领袖的地位。而正是这一点,也害了联想,害了柳老师。因为仅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天充分竞争的各个领域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几乎全都具备了出色的管理,徒有好的管理早已不够,还必须在产品上同样出众。就是说,今天的民营企业100强或者500强,做到柳老师所说的管理出色并不难,而且基本上已经全部做到了。而且很多失败的企业,早夭的企业,在管理上同样也是很出色的。
当年管理上一家独秀,使得联想过早的傲视群雄,忽视了技术研发投入,以为依靠管理出色就可以轻易多元化,匆匆走向全面扩张,走向投行路线。联想缺少华为李一男、搜狗王小川,腾讯张小龙那样的人物,其实这种人物,大公司只要有一个就足矣,而恰恰很多大公司一个都不具备。收购IBM带来的巨大财务黑洞,又迫使联想不得不更加专注于挣快钱,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加大对各种企业购并行为的关注。
我们看看联想集团一线高管的名单,更容易发现这种基因上的缺失。20多年前跟随柳老师打天下的班底,清一色的市场营销人才或者财务高手,虽然大部分是清华等名校出身,如乔松、刘军来自清华,杨元庆、郭为也是其他名校研究生,但是没有一个具备深厚技术背景。当然,如果不是这些名校的管理人才,联想将衰落的更加迅速。
联想没落第二大主因,创业元老把持公司高位,人才无法正向流动。
15年前,联想PC最为辉煌的时候,跟随柳老师的10多个一线创业元老,依靠资本市场的回馈,已经收获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当时一代中关村IT人的偶像。这批人没有适时离开联想,最终造就联想今天层级森严的公司文化。无疑,这批元老履历,素质都很优秀,但是为了联想的发展,这批人在收获第一桶金之后,应该为了离开而离开。正因为没有离开,使得联想内部更加年轻的一代缺乏充分的向上升迁的机会,使得联想过早的衰老,看上去更像是一家迟暮的跨国公司,死气沉沉。因为元老们全部健在,偶尔引入外部ceo并不能改变这种人才的凝固状态。今天老将们大部分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公司文化业业已成型,改之晚矣。
联想的等级文化,可能源于1997年联想集团在香港IPO上市以后,柳传志对于跟随其创业的元老们进行的分封或者事实上的分封。在封建王朝,用裂土封侯的办法激励老臣都不具备持续性,毕竟疆域是有限的。以柳老师的智慧,当时的分封也有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从今天的结局看,当初联想集团的上市和改制很可能是失败的,柳老师创造的国企所有权与分红权的分离,只解决了当时上市后如何让创业元老们套现的短期问题,并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国企改制要改就得彻底改。
马云老师的阿里集团,在上述两个方面,和当年的联想最为相像。阿里过于依赖商业模式的创新,而许小年老师说,商业模式的创新等于没有创新。马老师的十八罗汉,比联想的创业元老更为草根。当初联想集团衔玉而生,做为中科院参股公司的模范,过多的光环,过多的赞誉,往往导致如董永般过早捧杀。优秀企业成长中还需要警惕各色高盛麦肯锡的投行人士,很多本来有药可治的企业正是服用了这些投行人士开出的良药,加快了灭亡的脚步。董监高们,投行人士的敲门声频频响起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死神在叩击你的房门。
宓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