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奥运的临近,奥运赛场之外的另一场比赛也吹响了号角!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奥运会是一个品牌的竞技场,各大企业都在借助奥运东风展开各种方式的营销,有的企业想通过奥运营销拓市,有的想以此进军国际市场,但中国酒业的长远发展仅靠一次奥运营销是远远不够的。奥运,仅是中国酒业摸索着走向国际市场的起点,成功的奥运营销与中国酒业的发展仍是一个具有规划性的漫长过程。
面对奥运 各取所需
奥运对于很多企业就是一块“大蛋糕”,哪有白白放过的道理?酿酒企业们各显神通,成为官方供应商的更是展开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奥运营销运动,不是供应商的也举起了非奥运营销的旗帜,企业们根据自己的口味与需求,开始在抢食这块“大蛋糕”。
啤酒行业与奥运联系最为紧密,三家赞助商各取所需,各显神通。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唯一国际啤酒赞助商,百威有着丰富的体育营销经验,作为在中国市场已经累计投资12亿美元的国际品牌,百威显然侧重于借助北京奥运来造势,以扩大百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目前,百威的销售市场已经覆盖中国100个城市。去年,百威已经开始进入了中国县级市场,但百威专注高端市场的定位以及其在一级市场的根深蒂固,使其难在新兴的三四级市场有所作为。
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业仁曾表示,希望借助奥运概念和以往百威建立的渠道,将潜在的消费人群再增加1.5亿人,在奥运会结束的3年内要将目前的辐射市场规模翻一番。由此可见,至少在二三级市场上将少不了百威的“奥运风暴”。
青啤作为中国啤酒在国际市场的代表品牌,希望通过奥运拉近与国际消费者的距离,使青啤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同时,青啤顺势推出了新品牌——“欢动”,其诠释的是年轻、时尚、动感和健康结合的奥运产品理念,青啤的品牌战略转变也必将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燕京则通过针对性的奥运营销活动进一步巩固其根据地市场,并利用本土优势提高国际知名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葡萄酒行业来说是一个分水岭,作为北京2008独家葡萄酒供应商,中粮长城将借助其独有的供应商资源,开展体验营销,这将有助于长城品牌价值的提升和国际市场的开拓。
“2007年,长城葡萄酒的销量达到了10万千升,这个数量是排名二、三、四位的三个品牌的总和。”5月11日,在中粮酒业举办的主题为“举杯长城,荣耀中国”第三阶段奥运战略发布会上,谈及赞助奥运给长城带来的影响时,中粮酒业总经理吴飞如是表示。
很多非奥运赞助企业也纷纷搭上奥运班车。白酒企业虽被拦在了奥运赞助商的门外,但不少有实力的白酒企业,依然充分利用了这次奥运的契机,展开了奥运营销:五粮液千万元赞助奥运会首金,并成为“国家射击队、国家飞碟射击队唯一指定庆功酒”。红星二锅头入选奥运会菜谱,并以唯一的白酒老字号企业身份出现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型奥运展览上,向来此参观的各国奥运冠军展示中国特有的二锅头。
与国内企业不同,对于北京奥运,大型洋酒企业多处于观望态度,帝亚吉欧的公关公司相关人员向《华夏酒报》记者透露,目前,帝亚吉欧还没有开展任何奥运营销的活动安排。面对奥运这一盛会,由于洋酒在中国市场并未形成强势地位,洋酒企业多表示正在密切关注,营销活动仍延续各自以往的“风格”,以长期倡导健康饮酒的生活方式,打动中国消费者,而并未将“宝”押在奥运身上。
投入≠收益
随着北京奥运开幕时间的临近,企业奥运营销的宣传也逐渐进入白热化状态。一场场“烧钱”的闹剧在不断上演,很多企业盲目地认为投入越大,收益也越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历届奥运会赞助商入不敷出的惨痛教训,也给酿酒行业提了个醒,投入并不等于收益,酿酒企业应正确理解奥运营销的本质,这样才能进退得当。
赞助奥运会是风险很大的投资,成千上万的投入并非都能有多少回报,同时,一旦产品或技术、服务出现闪失,在奥运会期间 ,其反面效果也将加倍。如果企业缺乏奥运营销规划,终端销售网络与渠道结构等达不到要求,也会浪费企业很多资源,这是企业在奥运营销无限风光中,不得不正视的两大风险。
有专家指出:与以往奥运会不同,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可能不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尽管它们为此花费了很多。
有了前车之鉴,很多企业学得聪明起来,开始把“多花钱”,变成“巧投入”。
燕京是三家奥运啤酒供应商中最“低调”的一个,但燕京却是北京大本营市场最大的赢家。在前几年几大啤酒巨头鏖战京城的时候,燕京的阵地保卫战打得十分艰苦,不仅要与青啤、雪花等国内品牌抗衡,还要兼顾百威、嘉士伯等国际品牌对高档市场的威胁,在低档产品上也受到了银瀑等一些二三线品牌的蚕食。
成为奥运供应商后,燕京并未盲目得烧钱,而是有的放矢,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奥运营销活动。随着奥运临近,燕京又出资1300多万元为首都治安志愿者制作了印有奥运和燕京标识的奥运统一T恤衫,北京的街头从社区的安全志愿者到打太极拳的老大妈,处处都能见到身穿这种奥运统一T恤衫的北京市民。
在奥运期间,交通实现管制,作为赞助商,燕京利用自身在运输上的优势,迅速攻城略地,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商超系统占据了80%以上份额,将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并顺势将市场价格调到了3元,也为消费者所接受,奥运使混战多年的北京市场又恢复到了2000年时燕京的“一枝独秀”。
由于奥运赞助商花费了巨额赞助费,除了要防备竞争对手的隐形营销外,还要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对于那些非奥运赞助商来说,反而显得从容不迫。
就在青岛、燕京、百威三个品牌付费共享奥运大餐之际,一旁的雪花啤酒则剑走偏锋,以“非奥运营销”的方式,为啤酒品牌的奥运营销添色不少。
在燕京和青岛先后宣布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后, 2006年,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原市场总监侯孝海提出了“非奥运营销”理论。
侯孝海认为,奥运营销成功的关键是品牌精神要与奥运精神合一,并且取得与消费者的共鸣。他提出的“非奥运营销”,是针对奥运赞助商的奥运营销而言,实质是“非奥运赞助商的奥运营销”,即通过支持消费者关注奥运、参与奥运来实现企业的品牌传播。
企业进行奥运营销,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虽然其无形的回报远远大于有形的回报,但这些只是奥运会带给企业无形的商机,关键要看企业能否利用好。通过奥运营销将企业的产品落实到每一个目标消费群中,才是奥运营销的关键所在。
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早在2004年,调查数据就表明,近八成中国居民对赞助奥运会的企业有好感,75%的居民会更愿意购买贴有奥运会标志的产品或服务。
这些信息表明,奥运会已经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同时,实力传播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那些购买奥运资源的企业中,有2/3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正一反,两种数据表明,短暂的奥运营销并不是万能的。
如何运用奥运营销则考验着企业的智慧。体育营销专家指出,虽然中国企业对于奥运带来的营销机会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长期规划,以及实际运作中的策略能力等,都可能使奥运营销带来的强烈热度在奥运落幕后迅速冷却。
牵手奥运会只是赢得了奥运营销的入场券,要使这场营销战役取得胜利,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投入资源并挖掘其中发展的潜力。
很多企业对奥运营销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中国企业认为自己来过,参与过就好了,不认为奥运营销对于企业整个的发展战略有什么重要影响。而那些奥运营销比较成功的国际大企业,无不把奥运营销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来进行规划,如可口可乐、Visa、三星都是坚持奥运营销数十年才获得成功。
奥运只有几十天的时间,但中国酒业的发展仍需向前,中国酿酒企业应开始冷静思考:奥运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奥运面前,我们是否有些表现过热?奥运之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曾指出,奥运会本身具有时效性,奥运精神却具有长效性,奥运比赛可以结束,但是奥运精神却可以长期留下来,青岛啤酒的“奥运营销”将始终伴随着其奥运精神传播者的鲜明角色。做奥运精神的最佳传播者,世界在记住北京奥运的同时,也将记住青岛啤酒。
奥运会的营销是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相对奥运前,奥运后的营销同样重要, 只有做好奥运长远战略规划,企业才能够在赢得权益之后从容不迫地实施奥运营销战略,最大化的利用奥运会这一传播平台。
奥运是中国酒业走向世界的跳板,但中国酒业借助这个助推器在国际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关键点不是短期的奥运营销手段,而是一个具备规划性的长期发展行为。奥运虽然带来了巨大消费群,但并不足以造成大范围的市场井喷,国内酒水企业更应重视的是这些消费群为中国酒水带来的品牌传播与长期消费的契机,中国特色的酒类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并非通过召开一次奥运会就能实现,它是一个整体行业性的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营销专家认为,进军国际,行业内的联合营销更为有效。中国特色的酒类企业可以通过在奥运前后组织多次有特色的中国酒主题性展览、大型品酒会,特别是利用各种媒介在合适的场合进行中国酒文化的传播等,借助奥运传播酒类品牌文化,吸引国外消费者试用,打造“2008纪念品”名片,让国外消费者有机会接触了解品尝中国酒。
中国酿酒企业在奥运面前,应制定出奥运前、中、后的系统营销规划,坚持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根据规划进行资源配置,在奥运热前后,酿酒企业要更加有效地展开工作,聚集注意力,避免落入俗套,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整合与动员多种资源,把奥运营销实现与自身长远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完成中国酒业“借助奥运,实现全球化战略”的梦想。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
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
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