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的文化主题,即所谓的“城市名片”。那么,作为北方临海城市的山东烟台,她的文化主题是什么呢?
大海、蓝天、冬暧夏凉的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性气候,使得烟台拥有水果、海鲜、鲁菜、黄金“四宝”。然而,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能反映烟台这座海滨城市的特点。因为,这些宝贝,其它的海滨城市也同样拥有啊。
最能代表烟台这座城市的“名片”,应该是葡萄酒。而烟台的葡萄酒,首推张裕。
这还得从烟台的开埠史说起。
张裕公司的百年大酒窖素有亚洲奇观之美称。沿螺旋式的石级下行数米,便来到了地下大酒窖。该酒窖始建于1894年,沉入地下7米,低于海拔1米,整体方位北距海边不到100米,占地2666平方米。酒窖虽傍海所建,又低于海平面,但不渗漏,四季常温14摄氏度左右。酒窖用中国传统烧制的大青石砌成,纵横交错,共有8个幽深的拱洞。
都知道烟台是著名的旅游度假之地,却很少有人知道:烟台是我国最早的海军基地。烟台最早与外界发生关系,缘于战争。明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烟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同年,为抗击倭寇的的海军将士建成营地“奇山所”(烟台的城市雏形发端于此)。烟台作为军事基地,存续了240多年。其间,中国军民与倭寇发生了无数战争。由此,也产生了民族抗日英雄戚继光。
中日那场延续200多年的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虽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无论从国力还是从财力、技术上均占上风,但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作为战争的主动方的中国,却始终以防御为主要战略。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恐怕也是鲜见的。
1861年5月,屈辱的《天津条约》使烟台成为通商口岸。8月22日,当清政府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宣布筹建烟台东海关时,烟台开始了真正的对外开埠。只不过,这种开埠,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
当中国人眼看着洋人的领事馆在烟台山栉次建起之时,远在广东的大埔县,一户贫寒客家人的儿子,却注定了要与烟台结下因缘。他便是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张弼士。
张弼士18岁时,到南洋“打工”致富。那时,人们称这些劳工为“卖猪崽”。经过多年打拚,张弼士于1892年,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在烟台拉开。
尽管我国葡萄种植、酿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朝,但葡萄酒工业化生产实以张裕公司为开端。在张裕之前,中国人餐桌上只有舶来的葡萄酒。恐怕谁也想不到,当年张弼士创办张裕的起因,源自他与法国领事的一段闲话。
盛装葡萄酒的橡木桶有大有小,是用法国林茂山所产橡木制成的。用橡木制成的桶,酒液不外渗,透气性又强,有利于酒液“呼吸”,还能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1871年的一个夏夜,张弼士在印尼雅加达出席法国领事举办的酒会,当法国领事端着葡萄酒走近张弼士时,那位法国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咸丰年间他曾随八国联军来到烟台,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长满野葡萄,宿营期间士兵们采摘后私自酿成酒,口味竟然不错。苦于征战的法国兵甚至有过梦想,战后留在这里开办公司,专做葡萄酒生意。
此等闲话张弼士听后却多了一桩心事。此后,张弼士公务之余考察了烟台的葡萄园种植和土壤水文状况。1892年他斥资300万两白银,购下烟台东部和西南部两座荒山,雇佣两千劳工开辟了1200亩葡萄园,又在市区近海处购地61亩,建起一座两层生产工作楼。至此,中国第一座带有现代工业色彩的葡萄酿酒公司初现格局。
酒初酿成,口味生涩,也不协调,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酝酿,使其自然老熟,才能芬芳浓郁,口味醇厚。
而今,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张裕葡萄酒蜚声海内外。而其发展史浓缩了烟台城市的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张裕葡萄酒反映了烟台从农耕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