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郝琰明
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组委会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当记者推开办公室的门,几乎没有人立即抬起头来。“请稍等,郝秘书长马上就来。”过了约莫两分钟,一位留着短发的中年女士才匆匆从里间办公室走了出来,欣然接受记者的采访。亲和的笑容,优雅的气质,使人不由感觉,与葡萄酒打交道真的能让人身心愉快。
不解之缘
曾在总参担任过多年钢琴教授的郝琰明与葡萄酒颇有缘分。“我接触葡萄酒是很早的,当年中国还没有什么人喝葡萄酒的时候,我就是‘长城’的忠实顾客了。对于这个牌子和她所代表的中国葡萄酒我有一种深深的亲切感。我对中国的葡萄酒产业一直是关注的。”
移民德国后,郝琰明开始从事酒店管理,也正是这份职业,让郝琰明与葡萄酒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葡萄酒在德国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人们每天的生活都与葡萄酒息息相关。耳濡目染,郝琰明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葡萄酒爱好者,喝酒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德国杜塞尔多夫每年举办的国际葡萄酒专业博览会,郝琰明都会去参加,还予以很高的评价,“那真是世界葡萄酒的盛会啊,中国什么时候才可以达到这种水平。”
旅居德国五年后,郝琰明带着一个愿望回到了中国。“如果不是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看好,也不会回到中国来搞展会。不过那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与政府领导的一拍即合,让郝琰明坚定了自己的信心。经过了一年多的奔走与努力,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于今年2月在上海拉开大幕。
旗开得胜
OIV(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主席来了,德国莱茵州品酒主席、奥地利葡萄酒协会会长来了,人大领导也来了,参展国达到了12个,还有20多家新闻媒体的强力报导,第一次就办得这么具有影响力,这是郝琰明没有想到的,也是非常欣慰的。“我们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大家每天都在外面奔走,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每次提到组委会的工作人员,郝琰明就赞不绝口。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非常年轻,大家很有朝气,也很有干劲。
目前,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已经成为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每年的博览会例行项目,也已经有不少展商打电话要求继续参加第二届的展会。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尚未成熟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举办如此大型的葡萄酒博览会,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如何成功地宣传、推广、招商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已经有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葡萄酒相关展会,或者受到专业性的限制,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参与度都不是很高,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力。葡萄酒长期作为一个小项依附于食博会、酒博会开展,并没有得到突出的宣传。在中国,葡萄酒爱好者们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但在郝琰明看来,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有别的葡萄酒展会无可比拟的专注性:只做葡萄酒,并且专业观众的人数要比普通观众多得多。法国、美国、德国等十二个国家的参展,也是一些小展会和非专业性展会望尘莫及的。首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确实为今后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世界品牌
2007年3月,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又将开幕,郝琰明的忙碌工作也早就开始。为了进一步提高博览会的定位,郝琰明设置了更多特色性的展位,包括专设名牌的“精品区”,展中展式的“热点区”,以及观众可以参与的“互动区”和厂商自由交流的“洽谈区”。“本届博览会的全面启动发布会马上就要召开了,这次我们会邀请更多媒体展开更大的宣传攻势,争取把参展人数和影响力都上一个台阶。今年的主题是向广大的中国消费者推广以新世界为主旧世界为辅的葡萄酒,因此特别增加了南非、智利等一些新世界国家的展位。”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目前,葡萄酒的世界人均年占有量为6升,而中国人均年占有量只有0.3升;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的人均年占有量则超过50升。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葡萄酒市场仍大有潜力。如何发掘这种潜力,郝琰明也有自己的看法:以葡萄酒博览会作为文化营销的载体。
“事实表明,葡萄酒的营销除一般的商业手段外,更需要文化载体来推动葡萄酒业的发展,文化营销势必成为葡萄酒营销及品牌建设的主要方向。挖掘葡萄酒品牌本身蕴藏的文化积淀,进而从文化创造的出发点去演绎、发展葡萄酒文化,有利于建立鲜明形象,帮助市场销售,并可为葡萄酒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虽然还在起步摸索阶段,郝琰明相信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终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葡萄酒交易与交流的平台。
因此,郝琰明的目标是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世界品牌,并争取进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但这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全社会能为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共同努力。”
临走前,郝琰明特意让记者看了桌上的空酒瓶。“前几天office tasting剩下的酒瓶。美国著名的酒厂Michael-David参加了博览会,现在想打进中国市场,就来找我们寻求代理商。我们就办了这场品酒会,他们很满意,这酒也真的不错,应该会受到欢迎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自信,这未来,是葡萄酒博览会的未来,也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