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口葡萄酒的凶猛势头,很多人认为国产葡萄酒竞争力薄弱,市场将面临巨大危机,从而对国产酒的前途表示忧虑,甚而失望和迷茫。针对这一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创始人李华博士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糖酒会上表示,中国葡萄酒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市场,谁都可以进来,可以出去。国际葡萄酒市场是所有葡萄酒国家民族的个性的产品的竞争平台,中国葡萄酒唯有保持本民族的特性,才能够成为国际市场的竞争者。
李华博士介绍说,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竞争的结果就是不断的促进中国葡萄酒的发展,民族品牌始终是国内市场的主导品牌,进口酒无论是怎么凶猛,都不可能主导中国市场。
但是国产酒若想取得真正的国际势力,加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首先要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本土的自然特性,本土的文化根基。完全用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来装扮自己的葡萄酒,用法国的工艺来处理中国生长的葡萄,显然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复制与克隆,这样的葡萄酒没有本土特色,没有生命力的。
李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上分析说,中国也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我国具有十分悠远的文化脉络和深厚的积淀。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姚”、“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萄酒”。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记载: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入酺,饮人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陶”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陶然而醉”,故借“酺”与“陶”两字,叫做葡萄。
另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史料记载着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丰厚而久远,“它不是外来文化而是中国本土文化,我希望中国葡萄酒能够回归本源”。
从葡萄的生长环境来讲,中国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刚好与欧美国家的气候相反,只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雨热同季但降雨稀少,才能生长出好的葡萄。并非同一纬度下都能够适合酿酒葡萄的生长。除了纬度,还有同一纬度下的小气候不同也有不同的结果。他说,四川大部分地区不适合酿酒葡萄的生长,但是在四川的小金地区,却能够生长出非常好的葡萄,酿出的酒非常有特色。
他还举例说,很多人说新疆的葡萄酿不出好酒,新天葡萄酒是历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上获得奖项最多的葡萄酒的实践证明,新疆也是优良葡萄酒的产区。同时在新疆还有一款用半干葡萄干酿制的楼兰古酒,工艺独特,具有非常鲜明的新疆地域特色,有人认为与所谓的国外的葡萄酒不同,就要枪毙它,“谁要枪毙它,谁就是民族的罪人!”
我们有很多好的产区,依据这些产区的自然条件生长出的葡萄均被烙上了这个产区的印记,具有这个产区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内涵,切不可照搬外来工艺教条。否则,你就会破坏掉能表现出独特风格的珍贵元素,你做的就是似是而非的法国酒、美国酒、澳洲酒,永远也不可能与人家比肩。
葡萄酒是个性化极强的产品,无论是旧世界的传统工艺还是新世界的工业化生产,每一个国家的葡萄酒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将这一独特个性充分的表现在葡萄酒上,才能够得到中外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
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