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店   会员请[登录]  新用户请[免费注册]

关注老宓讲酒

查看购物车 现金兑换券 选购攻略 所有分类 用户申诉

团购热线

喝葡萄酒 自己做主

  人们的饮食习惯往往与长期以来的环境和食品结构有关。

  几个世纪以来,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因其特有的食物构成和饮食习惯,对干型葡萄酒情有独钟,当然也领导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干葡萄酒的文化,他们绝对控制着干型葡萄酒的口味和质量标准。

  作为有着5000年(最新考古为7000年)东方文明史的中国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食物和饮食习惯上也越来越多地和西方文化想结合。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并喜欢干型葡萄酒是可以理解的,但从近年葡萄酒品质和标准的发展看,国人有一种盲目追求西方口味的趋势……为此,谈谈我的看法:

  我从24岁开始出国留学(德国和捷克),定居至今,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由于参加欧洲同学的聚会和商业上的需要,我有机会经常性地品尝甚至畅饮欧美的各种葡萄酒,从不会喝“洋”葡萄酒到品尝、甚至到接受,我曾经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不知不觉中喝下的葡萄酒也不少于千瓶(我现在平均每天喝一瓶多)——其实,我能够接受干葡萄酒是因为自己逐渐地接受了西方人的西餐…... 所以我对自己说:是西餐的口味和特点让我接受了西方的干葡萄酒。

  中国人过去习惯饮用的甜型葡萄酒没有推广开来(我也不喜欢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们把它当成是一种甜型饮料,任意在葡萄酒中添加水分和糖份。既然是太甜又低酒精度,这种劣质葡萄酒可能只有部分女性和小年轻能够接受,而作为饮用酒精量最多的成年人,往往对它不屑一顾。

  现在,人们的生活质数提高了,崇尚低度、营养是大势所趋,我们都能理解。可是,我看到现实中的一部分人,甚至一些所谓的葡萄酒“专家”,为追求时尚,不假思索地拿中国的葡萄酒与外国的相比较,听来还振振有辞……还有一些人,在饮食时狂饮干葡萄酒——称之为“不想做老土”,还有些人在讨论葡萄酒的标准时过多地参照西方标准……

  对于这,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我喝了多年的葡萄酒,前些年,我似乎觉得自己找到了喝葡萄酒的感觉,可就在不久前,我接触到了一种叫做冰葡萄酒的东西,我对“洋”葡萄酒的“感觉”突然没有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品尝和分析,我觉得,自己过去的口感其实是被西方的葡萄酒给麻痹了……让我来分析一下“洋”葡萄酒:

  西方人喜欢酒中带有一点酸和涩的口感——这是因为葡萄未成熟的原因带来的。他们需要“酸”,是身体对欧洲特有气候在饮食方面的需要(我们在欧洲,时间长了也喜欢吃些酸的东西),而“涩”能给西餐单调的口感增添一些变化。

  西方人喜欢酒中带有“苦”的回味——那是泥土的味道带进了葡萄的感觉。西方人饮酒习惯空饮,无须配以菜肴,有一点“苦”能让回味更清爽。

  西方人喜欢把解百纳葡萄酿造的沉酒放进橡木桶中存储(English Buk)——因为烤得有一点焦味的橡木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过分氧化和有效增加葡萄酒酒体的饱和度。也能充分表现葡萄酒中大单宁的存在,强调陈酒的感觉。

  中国之大,饮食习惯因人因地有很大区别,但总体上更注重对菜肴的调味,相对来说,酒就成了对菜肴的补充(或完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葡萄酒的苦和涩,往往并不能给菜肴的口感添色,相反,它会因味道的不协和而对菜肴的口感大打折扣。

  通过多次比较和了解,我发现,中国人更能接受成熟葡萄酿造出来的葡萄酒,它果味浓厚,葡萄的含糖量高,酿酒后更容易保证口感与菜肴的协调感。就拿冰葡萄酒来说,浓郁的果香味,半糖型葡萄酒的甜度,环保,美容,难道这不是我们的最爱吗?

  可是,完全成熟的葡萄在酿造后,其指标却不能与世界葡萄酒的标准相一致。

  当然,冰葡萄酒也有“世界标准”了,我们想尝尝高品质的国际冰葡萄酒的味道,为此,我好不容易买了一瓶加拿大高级冰葡萄酒。品尝之后,想想用去了一千多元、再回味那种甜得发腻的感觉,我无言了……

  现在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出来了:中国人如何选择自己的葡萄酒,如何制定中国人自己的葡萄酒标准?是违背自己的口感,一味按照国际酒局的标准衡量,还是“管它三七二十一,我喜欢就行”?

  就我个人来说,我不想欺骗自己的感觉,毫不忧郁地选择了后者!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0 条评论

用 户 名: 酒圈网友
电子邮箱:
评论等级:
评论内容:

购买前请确认达到法定饮酒年龄!酒圈网不销售任何含酒精产品给18岁以下人士!

京ICP备2021022079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7000065

营业执照编号:911101087684815340

食品经营许可证编号:JY1110801083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