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业在以往几十年中,基本上是在初级平台上发展,主要遵循的是“增值链自然延伸法则”。地产葡萄,就地加工,家门口销售,卖好了打出去。品牌的地域归属性极强。当然,经典的酒庄酒必须是这样“土特产品牌”,但大工业生产的“全域市场品牌”就会受到很大局限。这就需要以全新的品牌理论解决。
全域市场品牌完全可以全域配置资源。国际上许多品牌产品公司作为全球品牌,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全域市场品牌应当遵循“核心品牌定向诉求延展法则”,规划构建“核心品牌与典型品系”的完善体系。
对于“全域市场品牌”,核心品牌更多地是整合全部产品的基本诉求理念,锁定消费群的任务更多地落到典型品系身上。典型性,是葡萄酒业用来描述葡萄酒口感、香气等整体独特风格的专业术语,典型品系作为具有独特性的的一组产品的集合,更有利于用锁定特定消费群。因为,过剩经济年代也是消费成熟时代,品牌品系相对消费群的“锁定景深”开始变窄,一个品牌或品系往往只能锁定一个特定消费群。
国内葡萄酒业也开始设计和实践跨地区增值链。可以预见的是,对于消费者认知度和认同度很高的全域市场品牌品牌,在近年内会进行系统整合与系统规划,将会出现核心品牌加产地品系、酿酒师品系等典型品系的品牌结构。
四、 口感分化——烈的更烈,淡的更淡
观点概述:纯饮基准口感不是全部消费口感。在“酒配菜”中表现出多元分化,正相位匹配需要烈的更烈,反相位匹配需要淡的更淡。
基准口感并不是全部的消费口感。专业评酒会上的评酒师是纯饮式评酒,从专业角度而言,尽可能排除干扰,才能真正把握酒体本身的品质,包括形成基准口感。但实际生活中,大部分葡萄酒是用于佐餐,而不是纯饮,因此,消费口感与基准口感差异很大,在“酒配菜”中消费口感表现出多元分化。
“酒配菜”的原理众所周知,问题在于中国菜肴的特性与西方菜肴的差异。中国菜肴的传统经典菜系、地方特色菜系及近年跨地域拓展消费群形成的改良菜系如“海派川菜”可以划为2个味感群:味性重与辣菜系群,如京菜、鲁菜、川菜、湘菜,甚至杭菜都属于这个菜系群;味性淡与鲜菜系群,如粤菜、闽菜、淮杨菜以及甬菜都可以归入这个菜系。
口感正相位匹配需要烈的更烈。所谓“口感正相位匹配”,就是“硬碰硬”,以酒体厚重,口感醇烈的酒配味性重与辣菜肴。口感正相位匹配能够充分体会菜肴和酒的本体特性。因此,13度、14度葡萄酒以及加强型葡萄酒,甚至52度葡萄烈酒会受到习惯“口感正相位匹配”消费群的认可。
反相位匹配需要淡的更淡。所谓“口感反相位匹配”,就是以酒体稍薄,口感淡雅的酒配味性重与辣的菜肴。尤其在中国菜肴中,辣菜比例远比西方多,辣度也比西方菜肴高。口感反相位匹配能够获得“口感节奏”。因此,市场消费除了对于适合反相位匹配的12度标准干酒以外,甚至也有对于8度干酒以及考虑女性在内的4度以下饮料酒的一定需求。
负相位匹配除了要求酒体稍薄,口感淡雅以外,调和型受到青睐。所谓“负相位匹配”,就是“清淡对清淡”。显然,讲究原鲜清淡的菜肴,如果不是同相位匹配,那就是“菜佐酒“,而不是”酒配菜”了,这也是海鲜用果香散溢,口感清雅的干白配佐的理由。因为单品种酒特性明显,而三珠合一的“解百纳”更有调和口感,也适合于负相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