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和加勒比海的海地远隔重洋,但目前的全球粮食短缺却让它们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报道,澳大利亚连续6年的干旱使得大米产量减少98%,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供应。国际市场大米供应减少则让五分之四大米依赖进口的海地等国面临粮食危机。
连续6年的干旱等恶劣天气导致澳大利亚水稻减产。部分农民因水稻需要消耗大量水而放弃种植水稻,转而种植用水量较少的小麦或用以酿酒的葡萄;部分水稻种植者将土地或用水权出售给葡萄种植者,以确保在灾年不会亏损太多。
去年,澳大利亚水稻种植者仅得到政府承诺提供用水量的八分之一。而且,由于许多农民已将用水权永久出售给葡萄种植者,澳大利亚的大米生产能力已降低了约三分之一。
澳大利亚产的优质大米价格近来达到1千美元一吨,但其利润仍然达不到种植葡萄的水平。种植葡萄的税前利润每英亩(约合0.4公顷)近2千美元,而种植大米仅为240美元。
干旱造成粮食减产,澳大利亚国内从事大米贸易的企业也只能从其他国家购买大米以供应国内市场,进而影响国际粮价。
部分人士认为,这是全球暖化开始影响食品生产的早期信号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去年预测说,即使轻微的全球暖化,也会降低热带和亚热带的粮食产量。
而且,除干旱外,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极端天气,滋生更多害虫,使得杂草丛生,引起南北两极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升高。而过去25年,全球大米产量增加多依靠接近海平面的三角洲地区。
许多农学家表示,相对温度而言,雨季和雨量的变化对农作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