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店   会员请[登录]  新用户请[免费注册]

关注老宓讲酒

查看购物车 现金兑换券 选购攻略 所有分类 用户申诉

团购热线

战略转型:青啤就为打品牌

  没有“做大做强”的基础就没有“做强做大”的平台,两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只是根据企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而采取有侧重性的选择。

  “请问,当年青啤在全国的大规模扩张是对还是错?”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记者直截了当地问我,尤其是在我提出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由兼并扩张向系统整合转变的时候。

  “做大做强”是彭总(金志国前任彭作义)发起的以“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为主导的“大名牌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青啤通过大踏步地扩张,迅速从一家地方性企业成长为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但是,正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扩张不是也不应该是青啤的目的,“做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强”。

  我上任时,青啤已经被笼罩在粗放型扩张带来的失控风险下。要知道,并购只是完成了20%的工作,并购能否成功要看后面80%的整合,整合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整合的目的就是把一麻袋土豆聚合成一个大土豆,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个观点,直到我坐镇青啤之后,依然是整合并购企业的法宝。

  我临危受命出任总经理后,下决心踩住扩张的刹车。1996年到2001年,青啤并购了47家啤酒企业,曾经创下了一周之内收购两家企业的纪录;而2002年全年才并购了两家。与此同时,青啤的战略口号也从“做大做强”调整为“做强做大”,表达了我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由“外部扩张”向“内部整合”的重大战略转型。

  我认为,“大”与“强”的含义其根本不同点在于,2001年前的“做大做强”,做“大”的是生产规模,做“强”的是规模优势;2001年以后的“做强做大”,做“大”的是市场,做“强”的是品牌、网络、人才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做大做强”和“做强做大”,是一套完整的战略运作体系,没有“做大做强”的基础就没有“做强做大”的平台,两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我们只是根据企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而采取有侧重性的选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站在当时的背景下,青啤所发起的大规模兼并扩张是正确和审慎的,如果没有当时的扩张和战略布局,就不会有今天的青啤。

  但是青啤在兼并收购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多的教训,有过一些失误,主要在三点:第一,错把资源当能力,有了品牌和资本还远远不够,关键需要运作能力;第二,错把价格当价值,把低价格当成低成本,没有投入产出比的概念,不知道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产出;第三是错把工厂当市场,不知道买工厂并不等于买到了市场。换句话说,本来我们要买的是休克鱼,却买了死鱼;本来我们要买的是市场,是有效资源,是未来的成长,但却买了一堆死机器。一些收购只是考虑了收购价格,却没考虑到处理和整合成本,结果捡到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光整合成本就是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这些都是盲目做大、盲目兼并的惨痛教训。

  我在上任后立即着手关闭了一些小厂,有些项目,我连看都没看就关了它。因为从财务数据、资产质量上就能看出来,这个厂已经回天无力。青岛啤酒近年来仍坚持“有条件的做大、无条件的做强”的原则,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线,重点关注运营能力和盈利水平的提高。

  整合和扩张相当于公司成长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两条腿走路的节奏是—“稍息、立正、齐步走”,企业收购整合的节奏是—“整合、规范、一致性”。一个企业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资源的运作下,规模可以在短期内放大几倍,但其能力无法在短期内被迅速复制,这样就会出现能力和资源不匹配的状况。如同一把小伞,伞面很大,但支撑没有变大。因此,“稍息、立正”就是为了把扩大规模的速度放缓,强化能力,这样,才能大踏步前进。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0 条评论

用 户 名: 酒圈网友
电子邮箱:
评论等级:
评论内容:

购买前请确认达到法定饮酒年龄!酒圈网不销售任何含酒精产品给18岁以下人士!

京ICP备2021022079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7000065

营业执照编号:911101087684815340

食品经营许可证编号:JY1110801083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