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碧红的生活太丰富了,做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总导演、《讲述》节目主持人之前,她就卓有成就。6岁开始发表作品,现在著有多部诗集、散文集和长篇小说,曾经编导执拍600多部纪录片和专题片,其关注边区女性命运的代表作《几代女人一个梦》,荣获了中国电视政府一等奖。
其实,这些只是沙碧红生活的一个方面,而要追寻她生活的足迹,恐怕还要回到东北那个宁静的小山村,她是从那里走出来的。从哈尔滨到北京又从北京到欧洲各国,最后又回到北京,这时她已经是一个既有布尔乔亚的罗曼蒂克,又具有平民思想和感情的职业女性,于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是一个美丽、善良、感性、纯真而动人的女子……
东北那个小山村,是她梦幻的天堂
沙碧红祖籍江苏,当年祖父曾与荣毅仁共同旅欧,回国后成为高级工程师,祖母是大家闺秀,通格律诗与词赋,精琴棋书画。父亲是大学教授,教俄语,也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这显然是书香门第的家庭,但奇特的是,她的母亲,一个平民的女儿成了医生后,下放遇到了她的父亲,他们没有深究对方的家庭渊源,成了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妇。
沙碧红就是一种贵族与平民的结合体,她既从父亲的家庭接受了布尔乔亚的生活理念,又从母亲那平凡的医生生涯中感受了珍贵的平民意识。这铸就了她现在的个性、生活和理念!
很小的时候,沙碧红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东北一个很美丽的城市牡丹江。因为她父亲和母亲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下放到中俄边境东宁的一个小山村。她就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讲那些当年旅欧的往事,看着爷爷弹那把从西班牙带回来的老吉他。当时,她还很小不甚明白爷爷讲述的故事,倒是那“叮叮咚咚”的声音,在她感觉这是最最美妙的天籁之音。她非常喜欢奶奶,自小跟奶奶学习书画。这使她养成了一种优雅的性格。
渐行渐远的母亲,是我生命的源泉与动力
对沙碧红影响最深的人是妈妈。她的妈妈很善良,从哈尔滨到乡下当医生,她把自己的关怀都给了当地的农民,当地的农民很尊敬她。
妈妈有一件事,给她的印象最深。那年腊月22日,妈妈刚生小弟才8天,一位孕妇难产。妈妈二话没说,跟着报信的人就匆匆地走了。在路过一条小河时,妈妈不慎陷入冰冷的泥水里。妈妈没有顾及自己,全力抢救孕妇,忙了3天才回来。临走时,妈妈看见产妇衣服单薄,就把自己的帽子和大衣披在了产妇身上。那产妇平安产下一对龙凤胎,而母亲却为此得了风湿性心脏病。
当妈妈回城时,周围的农民们纷纷赶来送行。妈妈坐在牛车上,含着泪挥手和农民们告别,可农民们还是跟在牛车后面依依不舍。当妈妈的牛车转到山湾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全村人都跪了下来,喊声震天:“请多保重,常回来啊……”那一刻,妈妈感动得哭了,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他们都是好人,你长大了要帮助他们。”至今回忆起来,还令她感动不已,也滋养了她一生。
改革开放后,沙碧红考上了大学,在黑龙江大学读书。大学里讲到的书她在幼年就已经读过了,因此被学校允许可以不上课在图书馆看书,所以她的大学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沙碧红说:“我至今还感谢大学和大学的老师们,他们给了我自由学习的天地!”毕业后她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德语。后来她跟爷爷一样,漂洋过海到了德国。在风景如画的德国读书期间,她在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学习编导课程,在慕尼黑大学文学系学习戏剧,以后在INDOC、PILM影视公司、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RTL电视台卢森堡总部学习并工作。在欧洲的3年里,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拍摄了一些电视纪录片,如《大海 生命 太阳》等。在她工作的PILM影视公司,她的工作和才华受到公司老板的赏识和尊敬,她和老板一家成了好朋友。
沙碧红旅欧3年间,她领略了那里的旖旎风光,也熟知了那里的人文思想,她在那里感到惬意和愉快。她感觉当地的人们是善良、宽容以及负责任的。这使她常常想起还在东北东宁那个小山村生活的妈妈。
于是,在欧洲漫游3年的沙碧红决定回国了。她觉得她应该像妈妈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
1994年,沙碧红从德国回到北京,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任记者、编辑、导演,在这几年里,沙碧红忙碌着,愉快地工作着。进入中央电视台后,她拍摄了《几代女人一个梦》,获得中国电视政府一等奖,这年她还担任大型纪实电视片《春花秋实》(10集)的总导演、总撰稿,这部电视获CCTV杯优秀节目特别奖。担任大型纪录片《来自天堂的歌声》的总导演、总撰稿、主持人。在此期间她又远赴德国任大型电视系列片《宝贝》(12集)的总导演,此片获得大奖。担任CCTV《半边天》春节特别节目总导演。完成剧本《真情换此生》、长篇小说《无家可归》出版发行,与季羡林等留德归国者合著《旅德追忆》。就在沙碧红因为激情、责任和感动忘我工作时,她的积劳成疾的母亲病故了。这猝不及防的打击,几乎将她击垮。
在天堂的亲爱母亲,你会永远为女儿感到骄傲
沙碧红和母亲的感情最深厚,她亲眼看见母亲冒着大雪和暴雨去出诊,亲眼看见母亲调离时乡亲们跪送的情景,妈妈的离去使她几乎活不下去。在谈到这些时,沙碧红对记者说:“如果我曾哭泣的话,是因为妈妈的爱心和她的故去,我没有因为自己。”
沙碧红为母亲的去世痛苦着,她回忆着母亲的一生,她感觉母亲并没有远去,仍然活在她的心中。母亲关怀别人,特别是穷苦人们的善良天性,也使她特别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她把目光投入到社会弱势群体。
沙碧红的幻想很多,她曾想办学校和图书馆,让她的童年伙伴小香这样的女孩子都能读书。她一直认为她的幻想最为美好,至今都让她动心,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太缈小了,她能做的,她一定努力做到。如今她和家人资助了20多位贫困儿童上学,这是她最感欣慰的事情。
2000年,沙碧红接到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邀请,去国外导演一部电视片,片酬是很高的,她却拒绝了邀请,而接受了公安部的邀请,投拍11集的大型纪录片《人间关爱——中国打拐警示录》,出任总导演、总撰稿、采访人。这是一项很艰苦的任务,也很危险。
那时,沙碧红刚生完女儿才8个月,她就随干警出发了。她还记得去机场的情景,保姆抱着8个月大的女儿来送行。她刚生完女儿身体较胖,提着两只大箱子行走,却感到很轻松,像是一阵风似的。她回头看见女儿,像小燕子一样张着小手,她跑回来亲着女儿嫩嫩的小脸,然后又把女儿交给保姆,女儿像感觉到什么似的,咧着小嘴哭了。那一刻,她想自己是不是太残酷了。她知道这次行动是很危险的,也许永远见不到自己的女儿了。
沙碧红站在那愣了一下,狠了狠心,向女儿挥了一下手,提着箱子往安检门走去。这时不知是心灵感应还是幻想,她突然看见母亲在远处向她微笑,她在刹那间感到母亲在天堂保佑着自己去远方。
在飞机上,沙碧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妈妈,我是你生命的延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你的善良和行为,愿您在天堂保佑我吧。”至今这张字条还珍藏在她那只旅行出差随身带的箱子底下。
这次沙碧红随警作战一年之久,带摄影机辗转西部和东部的城乡之间,深入采访被拐少女3000多人,人贩子数十名,与警察一起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终于拍摄成了大型纪录片《人间关爱——中国打拐警示录》。节目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全国观众纷纷给她打来电话。她觉得这是观众对她的关爱与支持,做为编导的自己得到观众的理解,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