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产业关联度高,涉及粮食种植业、印刷业、制瓶业、陶瓷业、纸箱业、机械行业、设计、科研、教育和广告等行业。农产品中的谷类、薯类、玉米等都是白酒工业重要的原料,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③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大。
消费趋势
① 白酒消费具有目的明确而且集中的特点。在农村市场,用于自用和送礼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城镇市场,用于请客、送礼相对比例较大。年轻消费者更趋向于低度酒的饮用,用于个人饮用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②品牌消费意识较强,文化内涵成为白酒消费的重要取向 。调查发现,有22.5%的消费者对白酒的品牌及生产厂家非常重视,有25.4%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白酒的纯粮特点,只有8.1%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没什么讲究。
③口感成为消费者评价白酒质量的主导因素。消费者在对白酒的质量进行评价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白酒的口感,其次是白酒的品牌及酒后反应。在城镇市场,则偏向于品牌和口感,在农村市场侧重口感和价格 。
④中档白酒市场看好,产品包装已成为白酒完整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白酒价位的选择,有32.5%的消费者选择20~40元的中档白酒,38.7%的消费者选择40~60元的白酒,而选择60元以上价位白酒的消费者仅占18.9%。这说明中档白酒的销量最大,并且其市场潜量也最大。
●在对白酒包装的选择上,有40.9%的消费者选择精致美观的包装,有23.6%的消费者要求包装要方便携带。
存在问题和建议
①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发放审查工作基本完成,截至2006年12月,全国共发放白酒生产许可证8788张。但无证小酒厂依然较多,如果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实行生产准入管理,还有6千多家白酒企业需要调查、核实、整顿、规范或者取缔。而这些酒厂大部分是受地方保护的小企业,查处难度大,耗费时间长,需要工商、税务、卫生、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行动才可能解决,全面实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的难度还很大。
②流通环节涉及范围广、经营人数多的客观现实和监管经费不足、严重的地方保护制约着流通准入体系顺利建设,影响《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实际效果,难以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
③我国有白酒经营销售企业几十万家,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职业培训和鉴定体系。如何对这些人进行上岗前的培训、考核,提高白酒销售人员的职业素质,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④白酒的科研项目不能列入国家计划,白酒的科研技术协作得不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致使白酒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新产品开发研究,都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严重影响了白酒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⑤限制性政策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国家制定和调整有利于白酒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⑥现行白酒“从量计税”税制,没有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反而制约了名优酒厂的发展,造成了国家税收流失。应该改善税收政策,建立公平税赋,加强征管力度。
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优化结构,环保和谐,创新发展,弘扬文化,走向国际。
●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生产、流通秩序,促进行业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优秀的白酒文化,宣传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
在今后5-10年内,年销售额以10-20%幅度递增,年创利税以15-20%幅度递增。
支持名优白酒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养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参与全球竞争;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向世界饮料行业进军,争取用30-50年的时间,使中国白酒成为世界的白酒,使中国白酒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啤酒业趋向成熟
行业概况
虽然我国历史上也有用大麦(酒糟)酿酒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化规模生产啤酒是跟随欧美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啤酒工业发展很快,从总产量不足百万千升的啤酒小国一跃成为年产3500万千升以上的世界第一啤酒大国。
2006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啤酒生产企业 586 户,从业人员24.21万人,产量总计3621.27万千升,资产总计1102.18 亿元,负债总计590.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38.85亿元,实现利润37.58亿元,上缴税金144.12亿元,利税合计181.70亿元。
2007年1-8月份统计数字(见第3版)。
经济运行特征
2006年,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为中国啤酒工业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啤酒产量高位猛增,各项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境外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大,能源、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预示着我国啤酒工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①产量增幅连续三年超过10%,连续五年居于世界首位。啤酒人均年消费量达27.6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青海、广西、云南、四川、贵州、西藏、江西、陕西等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啤酒工业发展较快,增幅在20%以上。
●以产量论,青岛、华润、燕京三家已进入世界前20位,但比起国外大啤酒公司,下属生产工厂多且小,和国际啤酒大公司比仍有差距。
②2006年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0.30%,创2003年以来最大增幅。
●除西藏、海南外,广东、广西、山东,销售收入较高,其次是云南、湖北、北京,河北和吉林最低。
●销售收入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中外合资企业或生产外国品牌的中资企业,只有珠江、燕京、青岛、金威进入较前位,反映出中国本土品牌啤酒的价格仍偏低。
●销售收入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小瓶和高档专用瓶啤酒增长较快,提高了效益。
●亏损省市从上年的8个减至5个,其中黑龙江、甘肃、江西和贵州是因为企业结构调整投资较大,吉林属多年亏损省市,新疆、上海、河北、湖南、海南均实现扭亏为盈。
③集团化后规范管理优势互补,规模效益明显。
●通过兼并,啤酒企业数逐年减少,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0万千升以上的啤酒工厂增加,10~5万千升的啤酒工厂减少,1万千升以下的工厂每年都有一些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