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不是笔者到访过的第一家大型酿酒企业,但年初的汾酒之行却不失为一次独特的体验,给我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这种印象首先来自新扩建的汾酒酒史博物馆:装饰典雅、气度不凡的展厅,琳琅满目、随便拿出一件都可能价值连城的展品,浓缩了与山西黄土文明和晋商传统一脉相承的汾酒文化。
体验的独特性还来自汾酒人。我们接触到的汾酒集团领导、中层干部以及普通员工,都少有其他一些知名企业时常流露出来的倨傲,他们大多平易、谦和、朴实、热忱。这大概既是山西这方水土养育的结果,也是汾酒不事张扬、以诚待人的企业特质熏陶的结果。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由于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而声名远播,在中国酿酒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汾酒必喝,喝酒必汾”,这句在山西民间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则反映出百姓对于汾酒的信任和喜爱。
实际上,虽有“白酒祖庭”的光环在身,最近这些年,汾酒一路走来的过程并非总是顺风顺水,而是经历了一条由高峰到低谷再到重新崛起的曲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汾酒是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出的白酒四大名酒之一,在“短缺经济”的年代,享受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荣耀。据说,当年山西用汾酒就能换回东北的木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汾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是整个白酒行业的佼佼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大潮的风起云涌,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一批白酒企业敏锐地抓住机遇,在市场上异军突起,汾酒却渐渐地趋于沉寂。19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西“假酒事件”,更令汾酒遭受池鱼之殃。此后几年,汾酒的销售量直线下滑,减少了50%左右,在国内白酒行业的排名从老大跌落至第八。正是在汾酒陷入空前困境的时候,郭双威临危受命,于2002年由集团总经理出任董事长。
此次在汾酒采访,与郭双威的交谈只有短短半个上午,但陪同人员说这已是难得的破例了,“郭总一贯低调,不太善于面对媒体”。
郭双威称得上是“老汾酒”,迄今已在汾酒厂工作了42年,对企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然而,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他告诉我们:光有感情是不够的,把感情变成科学的战略决策,更加重要。
2002年,汾酒集团在郭双威的主导下,确立了“111343”的总体发展战略,即:覆盖全国市场,打造国际品牌的发展目标;以清香酒业为本,主动创造市场,深化内部改革,汾酒文化导航的指导方针;“清香久远”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名优白酒基地、保健酒基地和葡萄酒文化旅游基地三个重点基地;构筑营销体系、财务体系、物流体系、科技质量体系四个管理体系;实施“智闯金海”营销工程、“心心相印”人才工程、“点点渐进”管理工程三个保障工程。自此,一场凤凰涅槃般的自强自新运动在汾酒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