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河南东部城市商丘采访时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一个外商带着项目准备在商丘投资,商丘市政府盛情接待,喝酒自然免不了。第一天,外商面对热情劝酒的主人,频频举杯,勉强应付;第二天商丘市官员继续轮番劝酒,外商无法招架,最后烂醉如泥;第三天当主人再次劝酒时,外商找借口中途离席,“落荒而逃”。
人跑了,投资项目自然也就没了。听罢故事,很多人可能会扼腕叹息:好端端的一个潜在投资商,竟然给“喝跑了”!
过去河南人的这种“酒风”不仅仅让外国人难以应付,许多来河南工作、旅游的国人也“叫苦连天”。有人这样形容,“各地都有喝酒的规矩,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河南人喝酒这么‘不讲道理的’”。这种“酒风”甚至成为一些外地人诟病、歧视河南人的一个借口。
的确,以前河南人喝白酒的规矩比较奇特。这种规矩是历史的产物,盛行于过去经济贫困的年代。按照这种老规矩,主人给客人端酒敬酒,客人不喝完,主人不坐下,而且不把客人喝倒就不尽兴。所以很多客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不喜欢,但这是源于河南人自古热情真诚待客,因为穷,酒自然成了稀罕物,所以一定先让客人喝足。这种规矩现在在河南已经很少见了。
除了规矩奇特,河南人能喝善饮也是天下皆知,尤其是豫东人民。在商丘流传一种说法:麻雀都能喝四两(白酒),足见当地人的酒量。即便如此,酒喝多了一样没好处。
商丘市一位基层宣传干部刘家超就深受白酒之苦,几年前陪客人曾经喝得胃出血,差点赔了性命。为此他想出了五招“逃酒计”,包括假装接手机离席并顺路逃回家、假装上卫生间并乘机躲开、趴在桌上装醉(当然要担负被揭穿罚酒的风险)、与服务员“串通”用白水代替白酒,等等。
吃饭喝酒是为了增加气氛,借酒增进了解。过去,像刘家超这样的河南人不惜牺牲自己身体健康热情劝酒,却被外人误会甚至指责;出于尊重向外商端酒敬酒,却出现外商“落荒而逃”的尴尬场面,如此种种情形谁之过?显然,不能怪外地人不近人情,也不能怪外商不守信用,只能怪河南人“知己”而“不知彼”——知道自己能喝愿意喝,却不知道别人未必如此。
外交学院院长、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政府官员在与外商交流交往中“知己”而“不知彼”。不少外商在感谢中国方面热情接待的同时,直言不讳地提出抗议:我们不能喝酒,为什么非要我们喝呢?而且还要把我们喝趴下。有的外商甚至把酒桌上的过分热情看作“侵犯人权”。吴建民评说此类事情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但是近年来,随着河南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河南人走出河南,走出国门,他们接触河南以外的酒文化,接受被世人广泛认可的文明“酒风”,学会如何正确与别人交流、沟通。
开封市主管旅游的副市长吉炳伟说,河南人端酒敬酒的习惯尽管尚未完全改变,但正在经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我们现在接待客人的时候要求礼节到了就行了,敬酒不劝酒。这种接待方式的改变实际上体现了观念的改变,同时也是河南人形象在逐步改变。
“中国在经济上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很多习惯、交流方式也正在与国际逐步接轨。就喝酒而言,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方式就是随意喝”,吉炳伟说。“对河南来说,对外开放和与外界越来越多的交往已经让河南人的‘酒风’发生很大改变,当然还要继续倡导文明‘酒风’”。
现在狂饮浪费的情况越来越少,酒喝多了一方面是造成浪费,另一个方面是误事,耽误工作,吉炳伟说。
不少河南人与吉炳伟持相同观点。河南省外国专家局的乔源说,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本来是很高兴、很轻松,为什么非得强人所难,狠命劝酒,搞得彼此都不开心,再说了,“人多没地住,酒多没好处”,何必呢?今年35岁的乔源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外国语学院。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省人走进河南,他们带来新的观念和做法,也促进当地“酒风”的转变。一位3年前从山东到河南任职的部门领导,一上任就要求属下改变“酒风”,不准劝酒、斗酒,他的做法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和响应。
随着河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人再也不用担心出现请客酒不够的窘境,端酒敬酒的方式已经失去现实根据。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与外界交往的增加,河南人逐步接受文明的、被广泛认可的喝酒风气,新“酒风”正在逐步取代旧“酒风”。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