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奉调到法国任大使,夫人施燕华随任。
我们到法国人家里吃饭,女主人会从商店里买来带着花饰的长方形卡片,用清秀的笔体写下菜单。客人们对菜单的最后几行看得很仔细,因为上面写着白葡萄酒是哪个酿酒厂生产的,用的是哪一年的葡萄;红葡萄酒出自哪个厂家,用的是哪一年的葡萄……厂家的牌子很重要,但葡萄的年份也很重要,因为葡萄质量的好坏同当年的气候息息相关。从这两个信息,可以判断葡萄酒的质量。
了解了法国人的这些习惯后,我们在官邸请客时,也注意把关于酒的这些信息打到印有国徽的菜单上。最初,我们只写了牌子,忽略了生产年份,后来发现法国人经常要看瓶子上写着的生产年份。然后,有的人从西服里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或一小片金属片,上面用星表示各年份葡萄质量的划分,最高级的是五星,那是很罕见的,一般有四星或三星,就是上乘的葡萄酒了;对照酒瓶上的年份,赞许地点头说:“啊,这年的葡萄不错”或“这年的葡萄是二十年来最好的”。对每个法国人来说,葡萄酒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国人对酒的这种“挑剔”脾气是法国文化的一部分,品酒是法国传统的一部分。
在饭店吃饭,点酒是一门学问。侍应生拿来一大本酒单,如数家珍地给你背出一大串酒的名字,贵的是什么酒,中等的是什么酒,便宜些的有什么酒等等。点完酒,侍应生会先倒一些酒在杯里,让点酒人试饮。如果点酒人认为可以接受,这酒就买下了。如果他认为不行,侍应生就得乖乖地把酒撤了,让客人重新再点。
有一次,法国人请国内的一个代表团在巴黎有名的饭店吃饭。主人点了一种很高级的红葡萄酒。第一瓶喝完后,又要了一瓶,侍应生拿来一瓶同一品牌的红酒,主人一尝,立即皱起了眉头,说:“不行,有木塞味,换一瓶。”侍应生二话不说,又拿了一瓶来。
法国人品酒的文化是经过几百年形成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科学化,日益讲究,讲究高雅。他们把会不会品酒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品位的标准之一。尽管法国人喜欢饮酒,但多数人很克制,他们喜欢在一个恬适的环境中,同朋友浅斟慢饮,敞开心扉,倾心交谈。
国内来的一些高级代表团,经常被安排去参观酒窖。2001年,胡锦涛作为国家副主席访问法国,参观了波尔多市附近的马尔高城堡。法国的酒厂都称“城堡”,大概是沿袭了古代的称呼。当时酿酒都是一家一户的作坊,酒农住在城堡式的建筑里,所以现在法国各种酒的牌子都叫做某某城堡,而且酿酒业基本以家族为生产单位。
马尔高城堡很大,很漂亮。城堡后面是一个大花园,十分气派。它的酒窖比花园还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酿制、未装瓶的红酒,放在一排排椭圆形的橡木桶内;另一部分是存酒的。从地到屋顶像书架似的放着一排排酒架,酒瓶都横躺在架子上。有的酒瓶上已堆积着灰尘,看得出年代很久了,马尔高酒窖里有20世纪30、40年代的红酒,这些酒都是价值连城的。
法方主人在酒窖里安排了品酒活动,引起中国客人们的极大兴趣。主人在十几只高脚杯中,都斟上半杯红酒,然后举起手中的酒杯开始介绍。随着他的介绍,我们意识到,原来品酒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红酒在饮用前三小时,必须从地下酒窖取出,放在室内,打开瓶塞,让它同空气接触,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味正浓更香。拿酒杯时,手指应夹着杯脚,而不是托着杯肚子,以免体温造成酒香过多散发。
品酒时,要遵循一条“法则”:一看,二闻,三通过。看,是观察酒的成色,要既清又浓。还要摇晃一下酒杯,好酒在杯壁上慢慢落下时,有一条痕迹,好像人的眼泪一样,这叫“挂杯”。闻是闻酒的香味,懂行的人马上会知道这酒是否醇厚。走完这两步后,最后要“动真格”了:
喝半口酒,不能咽下去,让它在嘴里待一会儿,然后才慢慢下咽,让酒如细流般地通过食道。这时你感觉到好酒如丝般的柔软、圆润,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
经过酒窖主人的“点拨”,我们都纷纷模仿行家品起酒来。通过品葡萄酒,亲身体会一下法国的生活方式。
还是记者们善于捕捉镜头,他们看到胡锦涛副主席以赞许的眼光审视手中的酒,便“咔嚓咔嚓”地拍了下来。第二天法国大报上刊登了胡锦涛品酒的大幅照片。我们的法国朋友们看了,都十分激动,过了好几天,遇到我们时还谈到这件事。他们评论说:“这样的照片法国老百姓看了高兴,觉得胡锦涛副主席很可亲。”“法国老百姓对外国领导人来访并不关心,但看到这张照片他们知道中国领导人来了,还喝了法国酒,表明他赞赏法国的文化,他们凭直觉就会支持发展中法关系。”小小的一件事,会对改善中国的形象起这么大的作用,真是没想到。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