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葡萄酒的产量和销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市场运作也越来越规范,但在葡萄酒快速发展大趋势的背后,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本土葡萄酒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葡萄酒消费的增长,其间的差额,由进口葡萄酒填充,尽管目前这部分产品在数量上还不足为惧,但如果葡萄酒行业不认真思考制约本土葡萄酒生产的一些关键因素,就很可能进入被动局面。
著名葡萄酒专家王恭堂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葡萄酒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其二是产品价格过高。2006年上半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全国商品葡萄酒进行了感官品尝,结果是有45%的产品感官质量不合格,中国的葡萄酒要大展宏图首先要突破质量差、价格高的瓶颈,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葡萄酒工厂也不能只是盯着白领阶层一味生产高档葡萄酒,追求暴利。葡萄酒厂更要考虑城市蓝领阶层、工薪阶层和广大农村的需要。中国的啤酒发展很快,关键是因为质量好、价格低,这是值得葡萄酒借鉴的。
“影响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因素,涉及到产业管理、市场以及生产等方面。”葡萄酒专家李德美分析,“仅就制约中国本土葡萄酒的因素来说,主要表现为根瘤蚜的潜在威胁、酿酒葡萄栽培中砧木的利用和埋土防寒技术及成本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行业内全方面的资源,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推动我国葡萄酒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葡萄与葡萄酒专家段长青指出,中国葡萄酒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市场潜力大,但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在我国,葡萄酒原料的供应和生产是脱节的。葡萄酒的原料决定着葡萄酒的品质,我国原料产地一方面存在着因选择品种盲目而造成的主栽品种不对路,优良品种不能形成批量,或者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未经品种区域性试验就大量投入生产栽培的问题。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同成熟期品种搭配不合理,采收期集中等问题,不仅采收时劳力短缺,而且加大了酒厂的压力。第二,品种区域性严重,适应力不足。对葡萄种植来讲,我国的东、西部各有特点,西部葡萄的成熟度比东部好一些,在适合葡萄种植的胶东半岛,除要受降雨的影响之外,还要受限于年份。 第三,生产模式、栽培模式、采摘模式落后。我国的种植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惯性思维操作中,在对不同种类葡萄的种植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用与鲜食葡萄同一个方法对酿酒葡萄进行种植和栽培,其结果必然导致酿酒葡萄在风味、厚度和口感上的缺失。第四,一味照搬西方国家,酿酒原料的种植缺乏中国“特色”。针对这个问题,段长青指出,地中海气候最适宜栽培葡萄,但不是地中海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栽葡萄,现在很多企业并不从实际出发,把西方技术全盘引进并投放到生产里,到头来得不偿失,制约了行业、企业的发展。
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业内有关专家指出,稳定、优质的葡萄原料供应是提高普葡萄酒质量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保证,大力引进培育国外同类葡萄的优秀品种,扩大基地栽培面积,提高葡萄品质和产量是葡萄酒产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