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年的时候,关于法国的各样东西呈现在中国人眼前,其中最常见的恐怕是法国的时装、建筑、美食和葡萄酒。法国和葡萄酒如同一个共生的词汇一样,谁想得到,现在生产上等美酒的国家已不仅只有法国一家。10年前,中国谁知道澳洲也会生产葡萄酒呢?
在众多澳洲酒厂中,个人比较偏爱位于南澳洲巴洛萨山谷(Barossa Valley)的Peter Lehmann酒厂。这是一家成立于1979年的酒厂,当时正值巴洛萨山谷的葡萄种植者因为葡萄产量过剩而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德国后裔的酿酒师Peter Lehmann和伙伴成立了自己的酒厂,不仅克服困难将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成功,而且也挽救了当时处于生存边缘的当地葡萄农。现在,Peter Lehman酒厂虽然有自己的葡萄园,但是自有葡萄园只提供酿酒所需2%的葡萄,而其他98%的葡萄则由当地185个长期合同种植者提供。
也许因为Peter Lehman的德国血统,他酿造的葡萄酒拥有极为严谨、贴近于旧世界的风格。2002年份Weighbridge Chardonnay白葡萄酒就不像通常能够品尝到的澳洲Chardonnay腻口。闻起来那种活跃、灵动而平衡的奶油、香草、柠檬皮和橘子的香气能够立刻让人感觉精神振奋,间或透出来的烟熏和香料香气增加了整体的复杂感;入口平衡丰满,最难能可贵的是依然维持了清爽宜人的酸度,搭配清蒸鱼类或者白煮鸡肉再好不过。
2003年份Peter Lehmann Barossa Riesling是酒厂体现旧世界风格白葡萄酒的又一力作,甚至感觉到如同阿尔萨斯的Riesling的韵味。柠檬和白花香是通常Riesling葡萄酒里常常能够找到的。但是与此同时,那种明显的矿物、泥土气息和一点烤榛子香气,真会让我想到某一支阿尔萨斯的Riesling。入口质感硬朗坚实,回味中依然是那股带人回到阿尔萨斯的矿物感觉。
Peter Lehmann“Stonewell” Shiraz是酒厂的旗舰酒,是酒厂葡萄种植与酿造技艺的最高结晶。葡萄来自酒厂自有的葡萄园,这些葡萄园有些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因而生长出极为凝缩的果实。这款酒我品尝过两个顶级年份:1996和1998。这款酒的共性特点是颜色深浓,那种如墨般的紫红色深到不透明。香气极为复杂集中,玫瑰、黑李子、黑莓、黑樱桃、胡椒、巧克力、香草、丁香等等饱满复合的香气如同波涛般滚滚扑面而来,入口则是如同皇家宫殿般架构庞大、雄浑有力,单宁质感却如天鹅绒般细腻顺滑,回味超长。若说区别,1996年更加成熟、丰满、甜美,而1998年份则更趋向于活跃、优雅和平衡。这样的顶级好酒应该配上最精美的食物,即便是甜点都可以搭配。自然,单饮也是完美享受,我品尝1998年份的Stonewell时就深感到其中蕴含着陈放10~15年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