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正在经历一次“年份危机”:国庆后,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法制报道》等栏目纷纷报道“葡萄酒年份误导消费”等;不久前,深圳市民孙先生将两家销售年份葡萄酒的商场告上了法庭,希望就“年份”讨个说法。类似这样针对年份酒的官司,上个月在深圳就有4起。
在深圳众多超市,消费者都会看到标有年份的葡萄酒,例如1992年、1995年等,这些有年份标注的酒售价往往高于没有标注的。一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不少消费者就是冲这几个数字来的,一般送礼都要挑年份时间长的。
但是,年份究竟代表什么,标有年份的酒就一定更好吗?对此,专业人士指出,用年份包装葡萄酒是“中国特色”,在国外根本没有这个概念,这更多是商家炒作的一种手段而已。
根据今年1月1日起实行的《葡萄酒强制性国家标准》,葡萄酒上标注的年份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年份不同,采摘的葡萄质量不同,酒的口感也就不同。但是,年份只是衡量葡萄酒质量的一个方面,除了年份,产地、葡萄园状况、酿造工艺以及储存状态等都会影响葡萄酒的质量,所以年份既不能作为评定葡萄酒质量好坏的依据,也不能完全作为葡萄酒定价的高低依据。
如果说片面强调年份只是在混淆视听,那么葡萄酒行业存在的虚假标注年份行为,则是对行业及消费者的伤害。
在一些超市的葡萄酒专柜上,我们随处能看到标有1992、1995或1998年的酒,但根据新国标规定,这些酒的原料真是产自这些年吗?不要说普通消费者,即便是行业人士,要想品出真正的年份也绝非易事。
当关于“年份酒”的质疑日渐增多时,市场急需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标准,能够一目了然分辨葡萄酒的优劣。近日,张裕启动其“综合分级制”,根据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六道关键因素,对葡萄酒进行分级,希望建立一种更为科学的葡萄酒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同为国产葡萄酒巨头的长城也推出“产区”分级标准。
据张裕深圳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综合分级制”针对葡萄园、葡萄原料、酿造工艺、橡木桶陈酿、调配和瓶贮这六个对葡萄酒质量形成产生影响的关键环节,分别展开细致评估,最终将葡萄酒产品由高至低划分为四个级别:大师级、珍藏级、特选级和优选级。对于级别越高的葡萄酒而言,控制的标准也越严苛,因此产量也越低。最高级别的大师级葡萄酒产量占总产量不到2%。
对于起步阶段的“综合分级制”,目前仍面对众多争议,如过于繁琐、名字不好记;只是企业自己定标准等,也有人认为不过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分级制”究竟能走多远,还有待市场检测。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在年份制日益受到质疑的背景下,分级制也许将成为国产葡萄酒标准争夺的一个新领域。而对于起步没有多久的国内葡萄酒行业来说,不管是“分级制”还是“年份酒”,想要真正成为行业标准,应该做的是规范企业的行为,生产出合格优质的葡萄酒,因为只有被广大消费者一致认可的才是真正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