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外专家指出,我国葡萄酒业的落后,实际上是葡萄质量及种植技术的落后,这一论断切中要害。葡萄质量及种植技术在整个葡萄酒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在此方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几个优良酿酒葡萄产区,但与国外特别是先进国家相比仍差距明显。
七分原料三分工艺
葡萄酒的类型(干红、干白、甜葡萄酒、起泡葡萄酒等)和质量首先取决于葡萄原料的类型和质量。没有好的原料,就不会有好的葡萄酒。葡萄果实提供了酿造葡萄酒的物质基础,葡萄酒工艺在于将葡萄果实的质量潜力发掘出来。有专家甚至说,葡萄酒的质量,七成在原料,三成在工艺。葡萄原料的类型和质量,又决定于生态条件(气候和土壤)、品种和栽培技术(种植技术)三个要素。
实际上,我国葡萄原料的质量问题确实是制约葡萄酒质量的关键问题。但造成葡萄原料质量问题的原因不但有栽培技术,也有生态条件选择(区域化)问题,还有品种选择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关中与陕北的交界区域、甘肃河西走廊、宁夏贺兰山南麓、新疆北部等)、河北省(如张家口、秦皇岛地区)、山东省等地,有不少葡萄酒原料优良生态区。在这些地区,已经有一些成功的葡萄酒企业,也有一些正在兴建。但是在这些地区,也有一个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合理选择品种的问题。比如“赤霞珠”是一个酿造红葡萄酒的
上等品种,但是它要求积温较高,生长季要长,所以在生长季较短的地区栽培要慎重。生长季较短的地区,应该选择中熟或中晚熟优良品种。品种的合理选择还涉及到所生产的葡萄酒的品种和类型等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可以生产出优质的白葡萄酒原料,但并不适于生产好的红葡萄酒原料,而企业却非要生产红葡萄酒,这种情况下就出不来好产品。所以,现在这些优良生态区仍存在品种的合理性问题,这会影响到葡萄酒的质量,影响这些地区生态潜力的发挥。至于目前在我国许多气候不适宜区建立的葡萄酒生产企业,由于葡萄原料的质量限制,肯定是生产不出好葡萄酒的,这会影响到这些葡萄酒企业的前途。
有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和适宜的品种,不等于必然有了好的葡萄原料,只有栽培技术也跟上了,才能生产出好的葡萄。从栽培技术上来说,首先亩产要适宜。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亩产不要高于1500公斤(约生产1吨葡萄酒)。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栽植密度、行向、架式、修剪方式,以及合理的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夏季植株管理等技术措施,并适时采收(避免早采)。
总之,葡萄原料的质量确实是影响我国葡萄酒质量的关键因素。这在红葡萄酒上尤为突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红葡萄酒原料短缺,而红葡萄酒市场又上得很快。这就导致了“洋红酒”大量散装进口在国内灌装,又打上中国葡萄酒的招牌。进口洋红酒毕竟成本高,质量又不好,所以还得在国内自己生产,这就使得红葡萄酒原料紧缺。紧缺的结果是粗制滥造,质量低劣。不过近年来我国红葡萄酒原料基地发展很快,1999年产量又呈现出满足之势,质量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估计几年后我国红葡萄酒原料会从数量上基本满足,质量也会相应地上一个台阶。
不过,中国葡萄酒质量问题也有葡萄酒酿造工艺的问题。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虽然已经成熟,然而我国许多葡萄酒企业技术落后,技术人员缺乏,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我国葡萄酒科学研究落后,在引进国外葡萄酒工艺技术时,也缺乏相应的消化、改造研究。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