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唐朝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但谁曾想,到了宋朝,真正的葡萄酿酒法就已经失传了。众所周知,酿酒师是酿酒艺术的灵魂,张裕建厂之初,虽然得到了盛宣怀等名流大臣的鼎力相助,但也面临着一个难题:没有精湛技术的酿酒师。张弼士创办张裕公司时,翻遍了古籍都找不到酿酒之法,只好另辟蹊径,聘请国外酿酒师。
1893年,外国的朋友举荐了一个叫俄林的英格兰人,据说很有名气。张弼士若获至宝,当即与其签下二十年合同。俄林满心欢喜,拖家带口赶赴烟台,还随身带了一台小型葡萄酒压榨机。岂料天有不测风云,连日旅途劳顿导致一股莫名火顶上牙根,疼的坐立不安,只得在上海请人拔牙。人说“有病乱投医”,这回还真投了一个庸医,胡乱折腾一通,牙拔掉了,不几天性命却没了,原因是严重感染。
不久,张弼士的德国医生引荐了一位荷兰人,名叫雷德勿,说是皇家酿造学校毕业,可一时又拿不出文凭。后来此人请了荷兰银行大班(总办)居间说合,张弼士也就默认了。
可雷德勿的技术实在无法恭维,样酒发酵不好,酒力强度总是差些火候。恰好这时一个倔强的外国老头辗转打听找上门来,口口声声要见雷德勿,原来此人是雷德勿的叔父。至此“酒师”的老底才被抖了个干净:这雷德勿哪里进过什么皇家学校,只是在其兄长的酒庄里混过几天,葡萄酒略知皮毛。造酒本事不大,行骗倒胆子不小,欠了叔父的钱逃出家门,四处游荡,想不到如今居然跑到张裕门下堂而皇之的酿起酒来。张弼士这才如梦初醒,于是冷冷一笑,一纸文书打发他回乡看大风车去了。
直到1896年,身为奥匈帝国驻芝罘(烟台旧称)领事馆的副领事马克斯·冯·巴保男爵(Max von Babo)毛遂自荐,来到张裕,成为张裕第一代酿酒师。
这位巴保男爵是奥匈帝国的名门贵族,还出身于酿酒世家。其父是欧洲名噪一时的葡萄酒专家,发明了“克洛斯特新堡糖度表”(KMW),今天的奥地利依然采用这个标准来划分葡萄酒等级。早年巴保的父亲由奥匈帝国皇帝招到维也纳,请他想办法遏制席卷奥匈帝国的葡萄园根瘤蚜灾情,并于1860年创办克洛斯特新堡葡萄酒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