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悬念”示人的葡萄酒新国家标准GB15037-2006《葡萄酒》,在经历了几番修订和一再延期后,终于在2008年1月1号姗姗来迟。
葡萄酒新国标的颁布是行业中的一件大事。在过去的几年,从“洋垃圾事件”到《十问》关于年份酒的质疑,葡萄酒行业中“皇帝的新装”一次次被拆穿。从“半汁酒”是否该退出市场的争执,到东西部企业关于“标准谁来定”的口水大战,标准不明所引发的战争一再上演。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尽管新国标在颁布前万众瞩目,但年初颁布后却在市场上悄无声息。许多人的心中都有个疑问,新国标是否就是那一剂可祛万病的灵药?
这时,目光聚焦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国家葡萄酒检测检验中心主任朱济义。作为新国标起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朱济义近年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新国标的颁布做准备。一个手握产品质量标尺的检验者身份,令朱济义对新国标起草前后的故事,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回味和记忆。在他看来,新国标出台前前后后的这10年,正是行业不断发展的一个切面。
痛看“三精一水”遍地
隶属于中国质检总局的国家葡萄酒检验检测中心,作为国内检测葡萄酒成品酒质量的权威部门,每年都要承担起国内市场上葡萄酒产品的不定期抽检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行业组织以及企业送来的产品检验委托,朱济义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家休息的朱济义向记者坦言:“国家葡萄酒检验中心虽然有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检验室,但平时的负荷量依然很大。同事们大都加班加点,连中午的休息时间都不太多。”
对此,记者问是否是因为国内葡萄酒产品质量不容乐观的缘故,朱济义想了一想后,说道:“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之后,国内葡萄酒整体质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整体表现还是很好的。较我刚入行时的上世纪80年代末期,简直有着天壤之别的感慨。”
1987年才正式进入行业的朱济义虽从业已历20载,但谈起与葡萄酒的缘分还是只能用因缘际会来形容。念无线电专业的朱济义被分配到了烟台质检局,而烟台作为我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国家质检总局出于就近监管产品质量的考虑,授意在当地组建国家葡萄酒检验中心。于是,朱济义由一纸调令,开始了自己的葡萄酒质检人生。
在朱济义的回忆当中,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国内葡萄酒行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用“三精一水(糖精、酒精、香精和水)”勾兑出的产品横行于市,消费者由于缺乏对葡萄酒产品的认知,竟也买账。当时,朱济义听到最多的话却是:“这酒,甜滋滋的好喝。”身为葡萄酒专业检测人员,尽管屡作解释,但始终无力抵挡住市场的强大惯性。朱济义有种有心却无力的感觉。
记者随口接道:“通化地区的三精一水,对消费者的误导太深了,也就最近几年才见好转。”听到这话,朱济义无奈地笑了笑:“并非只在通化地区,那时全国各地都在做这种东西,见得太多也就觉得不奇怪了。”
“要较真儿”的质检员
自1993年始,朱济义全面主管国葡中心的日常工作,因为每天都要与葡萄酒质量打交道,也见到了太多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的危害。
至今,朱济义向记者描述起那些造假者的恶行时,仍显得气愤难当。朱济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制假者在面临质检查处时,却依然振振有词地称:“这个酒是符合某某标准的,不可能是劣质产品。”
朱济义说道:“那时间,因为葡萄酒行业还不成形,大家把几个标准混乱纠缠着使用,搞得“三精一水”产品,也敢公然跑到市场上来以次充好。”
在朱济义的描述中,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关于葡萄酒的标准,但当时基于国家经济状况和行业现状,标准定得很低。1994年,国家为了规范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起草了1994年版本的中国葡萄酒国家标准(GB/T15037-94),这是一个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鉴于当时我国葡萄酒行业整体水平较低,于是国内有关部门草拟出台了一个行业标准QB/T1980-94(俗称半汁标准)。
在朱济义看来,“94国标”被定为“推荐标准”不具备强制执行力,而“半汁酒行标”则作为“实际执行标准”,葡萄酒便有了全汁葡萄酒和半汁葡萄酒两个概念,这就是行业熟知的标准双轨制起源。双轨制的实行是尊重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和行业水平,是适应当时国情的一种做法,但也为后来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要较真儿!”成为了一个优秀质检人员所必需的职业态度。在标准混乱不清晰的90年代,朱济义尽管感觉困难重重,还是变通地想了个新办法,每年都会出台一个葡萄酒质量抽检细则,报给质检总局备案后再交由国标委认可,并以此为基本依据来检验瓶装葡萄酒的质量。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朱济义所期望的是一个有法可依的检测环境。
从疾呼者到起草人
1997年、1998年之后,葡萄酒企业在市场上快速崛起,在诸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基础开始成型。另一方面,半汁酒行标弊端加剧显露,行业中有不少人士开始为此大声疾呼,要求改善标准不统一的局面。朱济义,正是其中之一。
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期,每年参加行业会议时的情景,朱济义说道:“因为我质检工作者的身份,每次行业开会的时候,有义务向职能部门提修订新标准的建议。实际上,不少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强烈,正规企业又有谁不希望能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呢?”
朱济义自己已经记不清在大大小小各个场合的会上,多少次提出标准修订迫在眉睫的议案。记者手头上有一份资料可作参照,那是朱济义和王振海在2001年联合署名发表在专业期刊《中国标准化》上的一篇文章《我国葡萄酒标准现状、问题及建议》。文中,朱济义二人的主要观点为:“葡萄酒行业已经进入到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新的形势需要一个更适应行业发展的新标准出台。”
或许,正是这份对行业的拳拳之心才使得朱济义最终和新国标有了不解之缘。
根据朱济义的回忆,国家葡萄酒标准的修订工作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经行业协会推荐,企业申请,标准化中心综合评价后确定起草单位。很快,国家标准化中心申报了修订《葡萄酒》和《葡萄酒、果酒通用试验方法》国家标准计划。随后,由标准化中心组织,于2002年底组建了起草工作组,开始修订标准。国家葡萄酒检测中心也被列入了起草单位名单中,朱济义则成为了新国标的起草负责人之一。几次会议下来,分别落实了制标内容、样品征集范围和种类、分析检测的项目;确定分析方法并验证;开展征集样品的实测与数据汇总;收集最新版本的国际葡萄酒法规(OIV)以及阿根廷等国家的有关标准资料;召开葡萄酒行业研讨会等等一系列的内容。修订新国标的复杂与慎重程度,是朱济义在接受起草工作时并未想到的。朱济义感慨道:“新国标制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要考虑到社会影响因素。这是影响行业发展的最高法规,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标准之争”是插曲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样,新国标修订尽管早在2001年就着手起草准备,但迟至2008年才最终得以颁布。修订标准的缓慢进度,令外界人士有不少的猜测,其中“东西部企业基于利益,争执不休”的说法,一时间甚嚣尘上。其最为有名的例证,便是业内皆知的“标准之争”事件。
据资料显示,2003年8月11日-14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组织的葡果酒年会在甘肃召开,会上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修订早已过时的葡萄酒国家标准。并且传出消息,东部三家葡萄酒企业已经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一起,正在对旧国家标准进行修订,新修订的标准可能在第二年,也就是2004年出台。
同年8月16日—19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承办的2003年葡果酒年会在新疆召开。会议宣布,新天酒业受科技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委托,担负起主持制定酿酒葡萄的种植标准、无公害葡萄栽培技术标准和葡萄酒生产技术规范标准的工作。时任新天总工的陈勇向媒体表述,该标准有望在全国各地推行,由此引发了声浪一波高过一波的葡萄酒标准之争。
在谈起“标准之争”的话题时,朱济义解释:“其实这是媒体的误读和炒作,新天所作的是酿酒原料企业标准,这种企业标准与葡萄酒新国标并无什么关联。说白了,新国标裁定瓶装酒质量,而新天针对的是葡萄栽培。”
一方面是市场、企业对标准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新国标的迟迟未能出台,朱济义认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新国标在制定过程中有了这么一段小插曲,但主旋律依然还是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过程中的焦点
不得不说,“标准之争”尽管只是插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新国标制定的进程。记者了解到,新天和莫高在2004年5月正式参加了新国标修订第五次起草会议,在提交书面申请后,被正式列为起草单位之一。共计7家单位参与的8人新国标最终起草小组正式成立。同年,新国标起草会议就原有的“征求意见稿”逐字逐条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确定标准文本(2004预审稿),提交到6月份行业会议上进行预审。至此,新国标起草小组在2004年10月已基本完成了新国标的修订并上报,媒体也多有报道,但其颁布时间却遥遥无期。
坊间因为对新国标修订情况进展的了解度各异,流传着许多版本的猜测,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以“企业斗法说”、“国际接轨,提升门槛”两个版本为盛。议论虽盛,但新国标依然没有浮出水面,仍在众多猜疑的视野中继续它的“利益之旅”。
这其中以“干浸出物指标”的问题最让人瞩目,外界的解读也颇多。据传,西部两家企业的总工明确提出,要将干浸出物度数的指标大大的提升,而这需要葡萄原料有足够高的糖度。在此方面,西部产区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参与国标修订者也证实了干浸出物度数的设立是标准探讨中引起争议最多的问题。他说:“在几次关于新标准预审稿的企业讨论会上,关于这个指标的争议最激烈。各企业从自身的条件出发,高低悬殊非常大。”最终干红的干浸出物度数由以前的17度提高为18度,没有设置过高的技术门槛,结果比较折中,大部分企业都表示认可。
谈及新国标制定过程,朱济义回忆道:“其实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复杂,起草人虽代表不同的企业,但也很少出现太激烈的争论。无论是干浸出物,还是取消酒度上限等问题,都是立足于行业的整体现状。实际上,东部企业只要管理好葡萄基地,提高干浸出物非常容易,这并不是想象当中的高门槛。”
最应关注的变化
面对各路媒体对于新国标制定过程中的猎奇追逐心态,并一再引爆“标准之争”的事件,朱济义却显得极为平和稳重,在国标颁布前很少提前透露相关的细节。在他看来:“新国标是一个定质定量的准则,大家更应关心的是具体的变化。”
在朱济义看来,新国标内容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更加明确了特种酒产品的定义。不少市场分析人士也有此感触,并认为:“新国标的颁布很有可能引起国内高端葡萄酒市场的变化。”
新国标对市场上主流的单瓶产品最低净含量体积分数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葡萄酒年份指葡萄采摘酿造该酒的年份,其中所标注年份的葡萄酒含量不能低于瓶内酒含量的80%(体积分数);单品种葡萄酒指用所标注的葡萄品种酿制的酒所占比例不能低于75%(体积分数)。新国标中还对产地葡萄酒做了净含量的规定:所标注的葡萄酿制的酒的比例不能低于80%(体积分数),但必须由厂家申请,经有关部门认可才能标注。
体积分数的起草,在2004年版的送审稿中只占到70%,后来被提高至80%。因此,记者询问这是否是一次有针对性地调整,朱济义说:“讨论稿最终是面向社会征集建议的,有些内容并不是全部都在会议上决定。因此,最后标准化委员会将此提高到80%是一个非常合乎情理的调整,这其实也表明了新国标起草者的一种态度。”
在问及不少企业对此的反应时,朱济义说道:“作为定义,这些基本上是按照国际通行的OIV法规加以确立,并参照了法国等葡萄酒生产大国的管理办法。提高体积分数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各个企业也都表示了尊重。”
朱济义强调:“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对于自身拳头产品的打造上。而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产品线结构混乱,没有明显的重点,这一切应在新国标正式颁布之前及早作出调整。”
“三分之一出局”是谬误
新国标在2008年1月1号颁布后悄无声息,与之前某些媒体所预测“新国标提高了行业门槛,三分之一的小企业即将出局”的场景,有着极强的反差。不见大的波澜,在朱济义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新国标为了同国际接轨,新标准修订参照的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法规》(OIV)-2003版。同时,新国标起草小组也充分考虑到了国内各产区、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新国标是符合行业整体发展利益的。”因为一年当中,朱济义都会抽出不少时间对企业进行调研,其间,自然免不了关于新国标制订的话题。在向一位企业老总谈及新国标颁布后的影响时,该老总的话让他颇感欣慰:“现在正为新国标颁布在外包装上准备换标,其他倒没什么。”
在朱济义看来:“新国标的颁布时间很长,客观上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过渡期。随着不断地公示,以及行业开会研讨,大家都对新国标表示了认可。这为接下来新国标在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对西班牙酒颇有偏好的朱济义,对于一些个性化强烈的小酒庄非常推崇。在他的观点当中,并不认为小企业就一定代表着粗制滥造,而是应该做得更为精细,将新国标框架下一些鼓励个性化的东西发挥出来。
针对三分之一小企业将要出局的说法,朱济义坦言,自己也听到过类似的说法,但也仅仅局限在行业外。朱济义说道:“新国标是行业的准则,而不是鼓励搞规模化的项目计划。国外的许多小酒庄都有很高的品质,不能说企业规模小就不好,新国标只是为行业提供一个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这也是起草小组的工作准则。”
记者手记
在朱济义的描述中,新国标的起草修订并没有外界所想象的那种浓浓火药味儿。参与修订标准的五家企业,东部的张裕、长城、王朝和西部的新天、莫高在各个会上的态度也都非常友好。在他看来,新标准中并没有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倾向性。按照其说法:“新国标肯定是有门槛的,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企业认真做酒都能达到要求。”可以预见的是,新标准出台后让行业有了更多的产品概念设定,企业行为、产品质量都不能跳出这个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圈子。与此同时,身为新国标执行者的朱济义也有深深的忧虑,那就是新国标中的一些内容是否能真的到位?在这一点上,朱济义和王秋芳老人的担忧,并无二致。
对话
等待新国标真正落地
文/本刊记者 郭晓霜 编/常芳
《新食品》:您担心新国标的具体实施会有难度,主要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朱济义:新国标最受关注的是地方对一些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义,主要是增加了净含量的规定,如年份酒、产地酒、单品种酒。而这种对于净含量体积分数的测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际监管很难到位,只能期望实际情况能较好。增加净含量的规定,实际上标明了新国标的一个着力点。那就是相对于以往标准更多强调终端产品的质量,新国标将酿造、种植等中间过程统一进行规范,这就需要更新相应的检验检疫手段,才能够对新国标的实施进行控制。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困难,需要各企业予以更大的配合。
我们作为新国标在质检方面的执行者,除了必须更新自己的检测实验水平外,也呼吁能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信息系统,在种植、酿造、装瓶的各个阶段让新国标的内容得到有效的监管。
《新食品》:年份酒话题最近在业内展开了大讨论,这缘于剑南春提出了年份酒鉴定的实验标准。国家葡萄酒检验中心在去年由质检总局授权可进行白酒、露酒的抽检,这是一个和葡萄酒同样类似的年份标准,你们将如何操作?
朱济义:的确,我们在去年得到了质检总局白酒、露酒项目的抽检任务委派。因为国葡中心以往一直是专业的葡萄酒质量检测机构,我们已经开始准备中心的更名以及检测软硬件的建设。目前我们还未开展白酒抽检任务,真正实施估计要在08年一季度之后。剑南春提出了年份酒的挥发系数检测手段,目前还未在国家立项,一切还都有待观察。
就年份葡萄酒而言,这是一个困扰行业多年的话题。平时,也有不少人问我市场上的这些年份酒到底是否属实的问题,这很难回答。葡萄酒与其它酒种有所不同,不是说陈年越久,质量就越好。每一瓶葡萄酒都有适宜饮用的最佳时期,过了这个阶段,葡萄酒的质量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
不能期望新国标能一下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这不现实。在内容上,我们此次主要是明确了一款真实年份酒所应具备的条件,首先需要在产品概念上进行最终的定义。相关职能部门对此也是高度重视,这从新国标中许多内容改推荐性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可以看出来。
《新食品》:除了年份外,产地、树龄等等,行业中还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新概念。似乎行业中的风气是崇尚概念,而并非标准。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新国标颁布后有人提出要进行等级认证。国葡中心作为“A级产品认证”的检测机构,您觉得这会不会是一个方向?
朱济义:国葡中心在2006年的时候曾接受过行业协会的委托,对一些葡萄酒产品质量进行认证,但仅限于检测的层面。就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法国还是意大利都有自己严格的葡萄酒等级制。
新国标在起草过程中,参照OIV国际通行标准为基础。一部OIV葡萄酒质量规范将全世界96%的葡萄酒产地的国家连成一体,尽管它发布的结论性文件不是什么强制性的法规,但许多产酒大国也都严格参照执行,这也是因为OIV有一套完整的质量坐标体系和控制流程。
我个人觉得,等级制肯定是有比没有好。葡萄酒新国标颁布后,对于葡萄酒质量只有两个指标“合格”与“不合格”。同样是“合格的产品”,在质量上却可能有巨大的差距。等级认证在新国标颁布后,也可能以补充标准的形式出现,但这方面的内容目前仍处在提议、讨论的阶段,并未落实到操作上。
新国标颁布后的真正落地,还需要许许多多的相关配套建设,还需要企业与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为此,我们还得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