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旧世界葡萄酒的王者——法国、意大利、还是新世界的澳大利亚、南非,葡萄酒的优劣之争归根结底还是对风土条件的比拼。按照新旧世界的两分法,智利通常被归到新世界崛起的那一派去,其实它的出身很“旧世界”。
新世界里的老贵族
早在16世纪,智利人就开始在首都圣地亚哥周边种植葡萄,向教会提供作弥撒用的葡萄酒。此后的几百年,智利的葡萄种植一直没有停顿过,但由于没有商业化出品葡萄酒,使得它没有占的市场先机。直到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人的倡议下,智利政府开始大量引种法国和意大利的葡萄品种。所以,论起靠世代沿袭来衡量贵族的标准,智利葡萄酒的身世可谓显赫。
天生丽质的地理条件
世界上“最苗条”国家的地理条件,其实才是智利种植葡萄最“天生丽质”的地方。狭长的国土走势,夹在西面的太平洋和东面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之间。来自海洋的潮湿空气穿越山脉时遇冷凝结,降下得雨水经由古老运河疏导,为葡萄园提供了充足的灌溉。在智利几大著名葡萄酒产区,“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被认为是红葡萄最理想的生长地,近年来几乎有一统欧洲人餐桌的趋势。
变通法则的胜利
究竟智利葡萄酒与法国葡萄酒在口感上有什么区别,还真不太好说,口味这东西见仁见智,即使是一个酒庄出产的葡萄酒,受发酵、蒸馏等因素影响,单宁酸也会有所不同。而让智利击败欧洲列强,真正担负起为新崛起的“金砖四国”供应葡萄酒重任的原因是他们善于变通,会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口味“开小灶”。比如针对中国人喜爱喝果香味重的葡萄酒,他们就“量身定做”了既有旧世界优雅风味,又有新世界果香的葡萄酒,适合亚洲人入门级鉴赏。总之,追求口味是智利葡萄酒的唯一诉求,为此他们可以放下身架,不像法国酒那样从装瓶到出产年份都锱铢必较,甚至将桶装智利葡萄酒大量出口后再贴上智利出产标签,“散装”大概是它与旧世界欧洲葡萄酒之间最大的不同了。
婀娜多姿的产区
中部谷地内的主要葡萄园多集中在首都圣地亚哥附近。近年来,智利引入了“分区”系统,以规范各地区酿酒厂商的葡萄酒生产和界定。消费者对于其选择的葡萄酒品质也因而更有信心。智利葡萄产区是以由安第斯山向西流入大海的河流(见图)所形成的谷地来命名的——如阿空加瓜(Aconcagua)、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迈波(Maipo)和拉佩尔(Rapel)。
阿空加瓜(Aconcagua)
阿空加瓜谷地气候温暖,是智利最北面的葡萄酒产区,最适于种植酿造红酒的葡萄。不少高品质的加本力苏维翁(Cabernet Sauvignon)葡萄酒就是在此酿造的。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是相对较凉爽的临海地区,出产优质莎当妮(Chardonnays)和世界级的白苏维翁(Sauvignon Blanc)葡萄酒。最近,该地的葡萄园主开始尝试种植黑皮诺(Pinot Noir),他们认为谷地独特的局部气候很适宜种植这个品种。
迈波(Maipó)
地区位于圣地亚哥以南,是智利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此地的主要品种为加本力苏维翁(Cabernet Sauvignon),品质极佳。
拉佩尔(Rapel)
作为智利最大的优质葡萄酒产地,拉佩尔谷地的气候和土壤多变,适于种植的葡萄种类很多。该地区最有名的就是由梅洛(Merlot)酿造的葡萄酒。